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 为何古德里安未被授予元帅? 正文

为何古德里安未被授予元帅?

2024-05-05 14:50:46 来源:口口声声网 作者:探索 点击:826次

为何古德里安未被授予元帅?

古德里安为何不是为何未被元帅?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的历史军迷,都不相信古德里安的古德军衔是陆军上将,但事实确实如此。授予

古德里安被誉为德国的元帅装甲兵之父,是为何未被德国三大名将之一。古德里安是古德从理论与技战术方面起家的,在二战前期可以说是授予有着辉煌的战功的。大家认为古德里安被封元帅是元帅板上钉钉的事情,为何元帅的为何未被行列里没有他?

我们先分析一下德国的27位元帅都是何时授予的。

这27为元帅中,古德布隆伯格是授予1936年第一个被授予元帅军衔;其次是戈林1938年被授空军元帅;然后是雷德尔1939年被授元帅。12人是元帅1940年被授元帅军衔,3人是为何未被1942年被授元帅,6人是古德1943年被授元帅,剩下3人是授予1944年后授予的。

由上可知,德国授予元帅军衔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40年和1943年。每个国家的授衔都是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定,我们不能只摆出战功、美誉等资历,这样的说服力不强。我们就结合德国授衔的时间段来分析古德里安未被封的原因。

第一次集中授元帅是在1940年7月份,此时的古德里安在战功、军衔、资历上都不够格。

1939年波兰战役爆发,古德里安为第19装甲军军长,用不到两星期的时间,他与克莱斯特装甲兵在后方将波兰快速包割;1940年参加法国战役,古德里安渡过马斯河后,长驱直入,从色当直到格拉夫林,将法国和比利时都装进了口袋。古德里安的先头装甲部队已抵达阿布维尔和英吉利海峡,紧接着攻占布伦。

凭着上述战功,1940年6月古德里安的职务由军长晋升为第2集团军司令,这些战功也让他在同年7月份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些连续的晋升,就是对古德里安战功及战术战法理论的认可。而此时德军将领中资历最老的龙德斯耐特才是上将军衔,指挥的是德军A集团军群,博克、勒布同样如此。

1940年7月被封的这12位元帅哪一个都比古德里安职务高、军衔高、资历老,同时战功也不差。在西线的波兰、法国战役中,功劳并非是古德里安一个人的,龙德斯耐特、博克、勒布、克莱斯特等都是居功至伟的。因此,古德里安在1940年是没有资格授予元帅军衔的。

第二次集中授元帅是在1942年与1943年,此时的古德里安在东线战场也是战功赫赫,但莫斯科战役使他战功归零,遭到解职,同样失去资格。

1941年6月古德里安转战苏联战场,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集团军再次震惊世界,他与霍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成了决定性的突击力量,连续进行了几个著名的合围战,即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会战和维亚兹马会战,兵锋直逼莫斯科城。古德里安此时的战功达到顶点。

但明斯克战役中的古德里安也是存在有一些指挥问题的,他为了直取莫斯科而将少量部队留在南线,导致苏军近30万人从明斯克跑掉了。在莫斯科会战中,古德里安与希特勒关于撤兵问题发生激烈冲突,莫斯科战败后,在1941年12月遭到解职并被编入预备役,此战遭解职的并非古德里安一人,还有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以及博克。所以,古德里安在第二次集中授元帅衔时,更是失去了资格。

莫斯科会战后的古德里安,已经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还有古德里安始终为技术兵种的主管,只能是将而非帅。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遭到惨败之后,希特勒又重新起用了古德里安,任命他为坦克兵总监,让其负责装甲部队的发展训练。这其实已经远离了一线战斗的,远离了权力核心,这充分说明了希特勒想启用古德里安,而又对其存在严重的不信任。

导致古德里安彻底与元帅无望的是1945年3月,柏林战役前夕,希特勒就前期战役失败的责任问题同古德里安争吵起来,随后古德里安被免职。其实古德里安的性格问题也是其不能封帅的一个原因。

古德里安在战略上的才华是不如曼施坦因的,曼斯坦因是真正的战略大师;同样,古德里安在战术技巧的运用上也比不上隆美尔。古德里安作为装甲兵总指挥,确实将坦克使用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表现在战略上却是短视的。

这就是将与帅的本质区别,这就是指挥技术兵种与指挥集团军群的区别。平心而论,古德里安没有被封帅是符合事实依据和程序的。虽然古德里安没有被封帅,但他的闪电战术确实使德国人在战场上辉煌过。

元帅在德国是最尊贵的级衔,一般来说只有独立指挥过一次战局并赢得这场会战的胜利,或者是占领一个要塞,这样的将军才能有幸荣获陆军元帅的军衔。德军将领曼施坦因和隆美尔都曾经指挥部队单独攻下一个要塞(曼施坦因攻占了苏联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而隆美尔占领了北非托布鲁克要塞),所以才荣升陆军元帅。不过纳粹德国时期,元帅的晋升并没有这么苛刻,许多达不到上述标准的人也被晋升为元帅,尤其是空军总司令戈林还曾晋升为唯一的帝国元帅,元帅这一级衔的价值和尊严已经被大大降低。

古德里安一手创建了德国装甲部队,德国初期的胜利很大程度是由于德军装甲部队在战术和编制上的巨大领先。起初希特勒和古德里安的关系也是非常不错的,主要是由于希特勒对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组建工作给予很大的支持,古德里安也认为相比于陆军高层中那些观念落后的老派将领,希特勒无疑是代表着开明和先进性。1940年法国战役时候,当时曼施坦因还是一个步兵军的军长,隆美尔才是一个装甲师的师长,而古德里安已经是装甲集群的司令,虽然装甲集群只是一个临时性的编制,但是比军要大,比集团军要小,相当于一个小型集团军,至少在1940年来看,古德里安是德军年轻将领中最年轻有为的,也是晋升最快的。

不过古德里安的前线指挥生涯在1941年底的莫斯科战役中终结,当时他是在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的位置上被解职的,具体原因我们不再详述。虽然古德里安的集团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了,可是在此之前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胜利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明斯克战线、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战役、布良斯克战役,每场战线都大量歼灭了苏军有生力量。不过这些胜利都不能算在古德里安一人头上,这些战役都是在集团军群的级别上进行,而且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由于没有独立的后勤单位,只能依附于步兵集团军,独立指挥战役的功劳都到了各集团军司令头上。直到莫斯科战役前夕,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才升格为装甲集团军,开始其独立指挥作战的生涯,却因为莫斯科战役的失败而被解职,古德里安失去通过战功来赢得元帅军衔的机会。

直到1943年古德里安才再度被希特勒启用,不过他不再担负前线指挥官职务,而是出任装甲兵总监一职,负责德军装甲兵的组建和训练工作,在后方岗位上是很难晋升元帅的。1944年刺杀希特勒事件发生后,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得以再度开始军事指挥生涯,此时的东线德军已经失去了和苏军正面抗衡的实力,完全处于被动的防御态势,古德里安在这样的困境中很难取得像样的成绩。加上他这个总参谋长实际权力非常有限,希特勒经常越过陆军总司令部直接向前线的集团军群下达命令,古德里安领导的陆军总司令部实际只是一个空架子,他甚至都无法有效控制东线德军,而前线一系列的失败却都由古德里安的陆军总司令部来承担。作为纳粹德国倒数第二任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在军事上影响非常有限,通过军功来晋升元帅也就彻底无望了。而古德里安和希特勒的私人关系也非常糟糕了,希特勒之所以再度启用古德里安是离不开他的专业能力,两人经常就军事问题发生激烈的争吵,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冷淡,加上军事上失败不断,希特勒也就不再晋升任何新的元帅了。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送给纳粹三战神之一的古德里安,最为合适。另外两位隆美尔和曼施坦因均封了帅。

图一:古德里安是德军的将军,但不是希特勒的将军。全心全意为了德军又能怎么样,并不能获得领导认可。

这个世界并不是有几分努力,就有几分收获,古德里安的仕途不如意,跟你在职场混得不如意是一回事,并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岗位不行,主要是跟的老大不行。古德里安在二战期间,几起几落,多半时候是相当郁闷的。

德国三名将均是文武双全,能写能打。但与另外两位比,古德里安除了文武双修之外,还是个技术大神,一直有工科宅男的思维,比较正直,脾气倔。遇上个好的老大,可能就不计较这些,会夸一句性子直,但是遇到希特勒这种坑货,就会说是情商低。怀才不遇之四个字是古德里安一开始就注定的命运。

图二:古德里安本质上是个技术男,所以能成为最好的产品经理。

古德里安创立的闪击战,是建立在对于新科技之上的。需要对飞机,坦克,通信,火炮的技术相当了解,并能灵活应用。古德里安还作为装甲兵总监,一手打造了包括虎式和豹式在内,几乎所有的德国主要陆战武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古德里安是整个德国二战期间,最好的产品经理,没有之一。

但他跟希特勒一直不合拍,老是讲真话。1940年他率领装甲部队,闪击法国,如果不是希特勒叫停,敦刻尔克就没有什么大撤退了,英国远征军别指望回家。从那里起,希特勒就知道:老古这人有才,但跟自己尿不到一个壶里,这人有用,但不可大用。

图三:古德里安搞技术也会受到希特勒瞎指挥。虎式坦克能攒出来很不容易。

1941年进攻莫斯科,古德里安是惟一一个敢大声跟希特勒说,形势不利需要撤退。一大堆元帅大将还没放声呢,哪轮着得老古说撤。结果撤倒是撤了,问题是军队没撤被干翻了。老古是被撤职了,直接被从正规军一口气撸到预备役。

1943年希特勒要搞进攻库尔斯克,古德里安又跳出来说不能打。这不是明摆着打希特勒的脸么,小胡子手里一堆新玩具:“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火炮。这次会战就是元首要去炫玩具的,输赢那是另外一回事。结果可想而次,再次被撸。

综上,隆美尔跟古德里安形成了强烈对比。隆美尔命好一些,曾任元首御林军的指挥官。这层关系不要小看,这可比什么秘书帮强多了。隆美尔深得希特勒厚爱,北非丢了也没啥大事。

古德里安绰号“古不帅”,尽管战功赫赫,但和我国的李广难封一样悲催。古德里安难封帅究其原因还是生不逢时。

前期被打压

尽管古德里安拥有闪电战战术之父,德国装甲兵之父的虚衔,但是在当时的人却不认为。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理论只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他吸取了英国人,富勒,李德哈特等人著作的主张和思想,将其发扬光大并且获得实践的机会。当时古德里安的理论遭到了德国高级将领的反对,对此嗤之以鼻,德军骑兵将领的反对尤为激烈,装甲部队的发展无疑会将他们淘汰。

直到希特勒上台后,古德里安才获得了出头的机会。1933年,在德国兵工署主持的近代兵器发展表演会上,当希特勒看到古德里安亲自指导的摩托化部队表演时,情不自禁地一再说道:“这就是我所希望的东西!这就是我所需要的东西!”希特勒深知德国战略资源匮乏,经不起持久战,一切有利于速战速决的战术理论都是其迫切需要的。1934年,德国成立了装甲司令部,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参谋长,1935年德国建立起3个装甲师,古德里安任第二装甲师师长,从此德国装甲兵得到迅速发展。而古德里安的军职也水涨船高。因此古德里安在希特勒上台前一直被打压,没有表现的机会,也就没能在二战爆发前拥有封帅的资历和履历。

错过最好时机

纳粹德国初期封帅的前提条件是要在一线建立战功的军事主将,比如集团军群或者集团军的司令。而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在法国狂飙的时候,他只是个军长,而不是主帅,一将功成万骨枯,要封帅的优先顺序从古自今都是从军职从上往下排列。

希特勒在德军攻占法国后,意气风发,各集团军或者集团军群的司令排排坐,吃果果,通通封帅。就连在后方文职机关单位的布劳希奇和凯特尔都封帅,而古德里安却没有论资排辈的机会,错过了最佳封帅时机。在法国论功行赏时,古德里安能捞到一个大将已经是最大的鼓励。

从这可以看出,希特勒封帅的一个时机是攻陷大国之时。而在二战后期,由于战争的惨烈,希特勒将其标准放宽到一场重要战役的胜利,一座要塞对战争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也就是说要想封帅,必须先是集团军或者集团军群的司令独自带领德军打一场关键性战役。隆美尔在北非带着一个北非缩水的集团军,牵制了英军为首的盟军,并且攻占了托布鲁克要塞,而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亚率领第11集团军攻占赛瓦斯托波尔要塞,获得了封帅的入场券。

而古德里安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辅等战役中有所斩获,而且也是集团军的司令却没有封帅,原因可能是希特勒可能想攻占莫斯科后再进行封赏。而古德里安在莫斯科战役中由于抗命后撤,捅了希特勒的肺管子,不仅被解职还彻底失去了封帅的机会。希特勒拿古德里安立威,当时如果德军的所有司令都擅自撤离战线,德军在苏联寒冷的冬天就会像拿破仑一样溃败。

而在1943年保卢斯以元帅的身份投降苏联后,希特勒暴跳如雷,发誓不再册封元帅。直到二战结束也只封了两个,而之前他一口气连封28个元帅时,古德里安没搭上顺风车,后面即使没被解职,封帅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文职工作难有封帅机会

古德里安在莫斯科战役后,永远地退出了一线军事领导岗位。在1942年赋闲在家的古德里安被重新启用,但是也只是装甲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这种没有前线实质指挥权的文职。这段时间古德里安也没闲着,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堡垒”作战计划中和希特勒干了一架,他认为装甲作战时地形必须开阔,且战场内不能筑有强大的防御工事。而且攻势必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装甲兵去强攻具有建工防御的库尔斯克是愚蠢的。最后正如他所言德国的装甲部队遭遇重创。而在诺曼底登陆前,他认为将机动部队置放的位置与前线部队空间过大而与隆美尔发生争执。

在战争后期,古德里安与希特勒在战术战略见解上分歧愈来愈大,希特勒在某一战斗失败的责任问题同古德里安争吵起来,因此在1945年3月28日,以“古德里安的健康问题需要6个星期的病假”为由,将古德里安免职。没过多久古德里安就在5月10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被美军俘虏,彻底结束了军旅生涯。

古德里安在战争后期,其所提的建议要么不被采纳,要么采纳了也对战局的影响不大,不能从中获取军功。而且在德军的文职工作中,封帅的只有勃洛姆堡,布劳希奇,凯特尔三人。其中后两人还是纳粹军容鼎盛之时封的,而且前两人名字还是带有“冯”字的军事贵族,出身平民的古德里安也没有这个金字招牌。而同样是文职工作的哈尔德,蔡茨勒是上将,约德尔是大将,就连希特勒的好基友布格道夫也只是二级上将,古德里安自然也不能摆脱文职工作可以封帅的特例。

可以把文职工作和一线作战领导做对比,舍尔纳在1940年时只是个少将,而到了纳粹气数已尽的后期,比起其他出工不出力的德军司令,由于他带着其部队死磕苏军,尽管屡战屡败,但是其精神可嘉,希特勒果断封帅。尽管其含金量不大,也算是搭上了最后一班末班车。

综上,古德里安确实欠缺了些运气,有时候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有些人没在合适的时机站在适当的风口,即使再有才也是怀才不遇。

天地良心,古德里安军衔的晋升已经够快的了,捋捋他的年表就知道:1936年8月晋升少将,时任第2装甲师师长;1938年2月晋中将,并擢升第16军军长;1938年11月晋装甲兵上将,出任装甲兵总监和第19装甲军军长;1940年7月再晋大将,不久调升第2装甲集群司令,几乎就是两年一个台阶,还想怎么样呢?



因此,不出意外的话,如果古德里安能够在1942年取得一次重大胜利,就比如曼施坦因在克里木攻克塞瓦斯波托尔那样,也是肯定会被封帅的,因为德军高级将领们,已经于法国战役大胜后的1940年7月13日进行过一次大晋衔,当时一口气晋升了13位陆军元帅(古德里安晋大将),包括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等等,再行封帅,怎么也得两年左右的时间。

所以大家应该注意,在整个1941年度,哪怕是在莫斯科会战之前德军高歌猛进的时候,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胜利,包括明斯克战役、基辅战役、维亚济马战役等等,都曾经大量歼灭苏军,像基辅战役就粉碎了近100万苏军(66万那是俘虏数字),但是希特勒都没有晋升任何人为元帅的意思。原因很简单,军衔晋升总得根据军制有个必要的“停年”,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希特勒也还没有乱来。

(装甲集群司令期间)

其实基辅战役的大胜,古德里安也有相当功劳,其第2装甲集群从中央集团军群编成内转隶,掉头南下直扑基辅苏军的侧后,与南方集团军群的霍特装甲集群形成两把铁钳,最终封闭了基辅合围圈。如果这个战役时间点是在1942年,那么古德里安和霍特两名大将都有可能擢升陆军元帅,毕竟是极大的胜利和功劳。

结果古不帅点背啊,赶上了1941年底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大挫败,再加上总是不服各种上级,遂于12月6日被解除职务转为预备役,既然离开了前线和军队,当然也就丧失了封帅的最佳时机。而同样是大将的曼施坦因、克莱斯特等人,都是在1942年的局部战役获胜后,得到了元帅手杖,这就是命。



古德里安复出已经是1943年3月1日,但是就任的却是后方职务:装甲兵总监,这份差事就是重组和训练装甲部队的,没有上战场的机会,自然也就没有获得军功和晋升军衔的机会,哪怕他干得再好也不行。而当年他手下的第3装甲师师长莫德尔中将,却由于一直活跃在东线战场上,逐渐发挥出“防御大师”的特长,从军长干到集团军司令,再到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终于在1944年封帅。

所以,古德里安唯一可能获得元帅的机会,是1943年“重启”时能够重返战场,并且在战争中取得一次重大胜利,但是战场以外的职务,除非是陆军总司令或者最高统帅部参谋长,都不够陆军元帅所对应的军职。前者是资历深厚的凯特尔元帅一直担任的职务,那是希特勒的宠臣,后者干脆是希特勒自兼着,古不帅哪个也替换不了。

(起复以后)

至于说到古德里安最后的职务“陆军总参谋长”(严格说其实是代理),则应注意,虽然这是陆军中央的重要职务,但是它的适配军衔就是陆军大将,比如前任哈尔德大将,因为这并非是陆军名义上的一号首长。包括那个倒霉的保卢斯,他在陆军总参谋部任职时是上将副参谋长,就算工作再出色,他最多也只能混到大将衔的总参谋长,只有到前线去才有机会封帅(结果他如愿了)。

所以结论很清晰,还真不是希特勒故意不给古德里安元帅军衔,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德国装甲兵之父”古不帅的军中仕途堪称一帆风顺,以两年迈上一个台阶的速度前进。但是当他在东线势如破竹的时候,德国陆军还没有晋衔的计划;等到大将的停年时间足够时,古德里安又在家赋闲呢;好容易被重新起用了吧,又干的是后方不容易出彩的活,自然也就与元帅无缘了,只能归结为:时运不济!

(总参谋长授勋)

首先我承认,我是一个德棍!

虽然不忿法西斯的反人类罪行,但仅从战争角度来看,你不得不承认,德军是真的牛!

而其最大的两个看点就是“闪击战”,“装甲战”,当然,这两个其实有着一定的共同点,比如闪击战其制胜关键就在于装甲部队的快速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目标。

而这两个东西,都和古德里安分不开关系。

这位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帝国之鹰”,是“闪击战”的创始人,是那个时代最快的男人,简称“快男”!

同时他也是德国装甲战的倡导者之一,是那个时代玩儿装甲车坦克玩儿得最溜的人之一。

他也因此被称为“闪击战之父”和“德国装甲兵之父”,与曼施坦因、隆美尔并称二战德国三大名将。

曼施坦因和隆美尔那可都是超级牛的存在,一个轻松搞定了法国,另一个在北非以劣势兵力外加猪队友拖后腿的不利情况下,打得盟军一度找不着北,可谓是奇才!能和他们二人齐名,足以说明古德里安的能力。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三大名将之中,曼施坦因和隆美尔都坐上了元帅的位置,唯独古德里安没有,即使他最后已经坐上了陆军总参谋长的位置,其军衔依旧只是陆军大将!

这是为什么,肯定不是因为他军功不够。要知道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他所率领的装甲军团是德军中最亮眼的,也是战绩最为显赫的。

特别是在波兰战役中,那机会就是古德里安和他的第19装甲军的表演场。古德里安曾以第十九装甲军消灭了三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旅,而自身只付出了150人阵亡、700人受伤的微小代价。

既然军功显赫,而军事理论成就又是无人能敌,为何不能当元帅?

我想应该是他做人不行,或者说他得罪了希特勒。

古德里安出身于军人家庭,其行事作风都是那种传统的军人风格,完全没有政治家的圆滑。所以他说话直,考虑事情也比较主观,不会太顾及情面。

特别是在涉及战略战术这种军事化问题的争论中,他出了名的执拗,和希特勒完全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他曾多次公然顶撞和质疑希特勒。最后希特勒忍无可忍,罢免了他总参谋长的位置。

其实做不做元帅又如何呢,这并不影响古德里安的地位。事实上,能够以大将军衔,跻身“三大名将”之中,这样反尔显得他更牛。

要知道那个时期的德国,前前后后一共晋升了27位元帅,但能够与古德里安并肩的却只有两个人!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荣耀?

普鲁士职业军人,非纳粹狂热,数次顶撞小胡子

其实古德里安也是希特勒破格提拔起来的德军将领,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时古德里安只是一名上校,到了1940年时古德里安已经晋升为陆军大将了;在法国战役期间他还违反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在后续部队无法及时跟进的情况下固执的让装甲部队冲刺,换成是其他人早都被元首解职了,要说希特勒不喜欢他鬼都不信。

古德里安之所以没有成为元帅应该是因为他没有独挡一面的机会,他的战争生涯太过顺利没能在激烈的战斗中建立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功。同样是装甲兵指挥官出身的利斯特、克莱斯勒两位元帅相对幸运,他们都有指挥大规模陆军集团的经历,1940年7月就晋升元帅的利斯特曾指挥陆军的第12集团军,这支部队在色当突破马奇诺防线后南下瑞士方向,实际上是包抄马奇诺防线守军的重要力量,因此元帅军衔非他莫属。

利斯特、克莱斯勒也都参加了对巴尔干的军事行动,战役结束之后利斯特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巴巴罗萨计划中去,直到1942年夏季攻势开始才作为A集团军群总司令负责进攻高加索,而在此之前和古德里安一样指挥装甲集团军的克莱斯勒已经在苏联奋战了一年多,比较幸运的是他的第1坦克集团军进展顺利,并没有古德里安第2坦克集团军那种莫斯科城下的惨败,一直跟进到高加索的克莱斯勒终于等到了机会。

因为反对兵力分散,利斯特和希特勒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在在1942年10月份被解职,在希特勒亲自兼任A集团军群司令3个月之后,将这个集团军交给了克莱斯勒,正是借助这个独自奋战在高加索的机会克莱斯勒建立可观的战功,他的部队一直打到高加索山脉距离巴库仅一步之遥,因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可见希特勒晋升元帅也不是那么随意的,

假如隆美尔没有非洲战役打到埃及的辉煌也不会是元帅;曼施坦因计划攻下了法国也没有获得元帅军衔,只有在克里米亚俘虏了43万苏军之后才获此殊荣;莫德尔在勒热夫突出部毙伤苏军100多万也才晋升元帅,担当突击尖兵集团的装甲集团军始终找不到这种歼灭敌人重兵集团的机会,古德里安曾对着前来投降的法军说:“我没空俘虏你们、你们要投降就给我让开道路别挡着我前进”。

古德里安装甲兵突击战虽然打下来巨大的版图,却始终不是歼灭敌军的主要力量,最多完成了合围之后就交给了其他部队,而希特勒最看重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的战果大,假如1941年12月它攻下了莫斯科就另说了,这是他得不到元帅之位的原因。

点子背,不能怨社会。古德里安就是这样一个悲催的人,他始终没能在那些关键的点上,搭上顺风车,然后就一步错过,步步错过。最后落得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古德里安是个纯粹的军人,从当时的军事思想当中,总结发展出装甲兵大集群闪电战的先进战术思想,帮助德国闪击欧洲,立下了汗马功劳。

德军进入巴黎,是一个高光时刻,希特勒大事分封,不过这时古德里安起点过低,没能封帅,封了个大将,已经算是照顾了,也不能说对不起他。元首一向对国防军里,有能力,而且名字里不带“冯”字的将领,都是极尽拉拢的。对古德里安,要不是元首慧眼识英雄,敏锐的发现他和他的闪电战理论,老古还在国防军里被老前辈们按着,永无出头之日呢。所以也不能说希特勒不给古德里安封帅,只能说时机未到,然后就永远不会来了。要是按元首的设想,对苏联的闪击里,古德里安的中央集群,顺利攻略莫斯科,希特勒大概会心满意足的带一群人,在克里姆林宫门口红场上漫步留影,并兴高采烈的给古德里安封帅。

但是不幸的是这里正是第三帝国扩张的极限,古德里安在这里,以纯军事观点,选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违命撤退了下来,大概从这时起,后来哪怕第三帝国照样风生水起,蒸蒸日上,他也失去了封帅的资格。而历史是从这一刻起,第三帝国每况愈下,古德里安再也不会有机会了。在他之后的莫德尔,以东线救星身份封帅,到处救火,最后阿登反击战失败,在鲁尔地区的一个森林里,选择自杀身殉第三帝国。我觉得还不及跟古德里安一样,早早退出权力中心,还能躲过纽伦堡的绞刑,而后在和平岁月里,著书立说,安度晚年。古德里安没能封帅,但装甲兵之父的名号,不是戴的妥妥的吗?提到第三帝国,不认识希特勒二十八个元帅的大有人在,不认识古德里安的可不多。

德国在二战时期涌现了许多名将,他们当中有人被封为元帅,可谓登上军人的顶点。不过跻身名将行列的古德里安却止步上将,没有得到元帅的荣誉,尽管他完全称得上是德军的成功典范。1933年,古德里安只是一名上校,到了1940年,他已经是上将了。这晋升速度简直是坐火箭。当然这都是因为古德里安的军事天才,以及在战场上将理论变为实际的能力。

二战时,德军在战场上的利器就是它的“闪电战理论”和现代化装甲师部队。提出这两项军事理论的就是古德里安。古德里安不但是提出战争理论的军事理论家,也是一位成功的实践者。他全面实践闪电战理论,不但以此横扫波兰全境,还一路高歌,将强大的英法联军逼到敦刻尔克,若不是上头下令休整,二战的结果可能就要改写了。

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不但是纳粹德国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古德里安戎马生涯的转折点。随着苏军的反攻,德军节节后退,处处挨打。作战经验丰富的古德里安看出德军取不到优势,只有撤退才能避免覆灭。但古德里安的撤退建立防线的建议,却不被上层接受。最终为了士兵考虑,古德里安违背命令撤退,这引来上头的不快,召古德里安回柏林。回到柏林后,面对质疑,古德里安提出参谋部的人员久离战场,不清楚前线的实际情况,应该将两者调换,让参谋部的人员去前线历练。这建议自然触犯了参谋部那些元老级别的人的利益,于是古德里安遭受他们排挤。最终古德里安的建议被认为是为莫斯科的失败找借口,被赶回家,编为预备役。

随着德军在战场的惨败,德国不得不重新启用已经在家赋闲了一年的古德里安。不过却让他担任装甲兵总监,负责装甲兵的培训和人才建设,不用去前线指挥作战。虽然被重新启用,但仍旧得不到应有的信任。到了德军优秀将领或死或被俘后,古德里安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长,但他与上头因为一些意见相左,爆发争吵,再度被免职。到了1943年,德国败局已定,古德里安也彻底与元帅无缘。

纵观古德里安从军后的表现,特别是得到重用后,可以发现他不是没有成为大帅的才能,而是性格太直,不能处理好与上层的分歧。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古德里安不能晋升元帅,实乃性格所累。不过德军元帅都没有好下场,古德里安在德国战败投降后,没有受到军事审判,而是在关押3年后,获得释放并安享晚年。可谓不幸中之大幸!

作者:娱乐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