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解? 正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解?

2024-05-02 14:15:16 来源:口口声声网 作者:热点 点击:133次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解?

虚无空洞的菩提表述,看上去无欲无求,本无本无事实上这正是树明一些佛教徒们内心极度独我思想的展现!还有跳三界外,镜亦不在五行中佛语。非台都是物何逆天理而绝人伦的鬼话!佛何来,处惹尘埃佛何生?

菩萨树下,何解恒河莲花。菩提天宝物华,本无本无红尘文化。树明

《菩提树下》 桃花三月生 原創

〇 2021-12-11- 12:31:55.

佛语,镜亦俗人难解。非台

我们本是物何红尘过客,不必非要了解,处惹尘埃自己怎么理解,就是怎么理解。爱自己,爱自己所爱的人,把自己过开心,活好就可以了。

老王不是老王,隔壁也不一定是隔壁。只要没有隔壁,就不会有隔壁老王。

心中有浪处处是海!

心中有岸处处皆堤!

六祖把:般若自性佛性:本来的样子描述了出来:自性无一物,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自具足一切,自性本自清净。

未修戒定,焉能开慧。

不可说也,一说即乖。

看啥情况?如果感情觉得是别自作多情,人家心里没你,何必自作多情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是六祖慧能的名言。解释为:菩提亦空,明镜亦空,怎可若尘埃?意在修佛之人要放低一切烦恼,诚心归于佛。

这句偈是唐代六祖慧能的一首偈语,他也是据此偈语继承了五祖弘忍的衣法,成为六祖禅师。

在他之前,五祖的首席弟子神秀已经做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书写在大殿侧墙之上,但神秀的这一偈,五祖弘忍禅师似乎并不十分满意。

惠能本不识字,他让别人给他念了神秀的偈后,他竟在神秀所做偈的基础上请人写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仅得到了五祖弘忍禅师的赏识,而且还继承了五祖的衣法而成为六祖禅师。也因此,这四句偈语流传至今。

想来很替那个叫神秀的弟子不公,不过那是佛家的事,人家自有道理,我们外人是无法理解的。

这四句偈语,其实关键在第三句,“本来无一物”,就是什么都没有,怎么会有尘埃呢?

与其相对应的是神秀那四句偈里的第三句“时时勤拂拭”,这两个人的两句偈语,从字面上就形成了实与虚非常鲜明的对比。

我有时走在路上,头脑里不时的拿这两首偈语做对比,思索它们的内涵,无论怎么思考,还是倾向于神秀那四句,觉得它来的真实,贴近生活,更贴近人性。

可五祖弘忍选择了惠能,因为他们之前是有约定的,谁的偈语写的好,谁继承五祖的衣法。

可五祖为什么就不想想,如果没有神秀的那首偈在前,何来惠能这后者呢?

有了神秀这四句偈,对应惠能那四句偈,就很好理解了,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应该是一个是强调主观,一个是强调客观。

后来神秀虽然失去了接班人的资格,而他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鼻祖,而他还是推崇“时时勤拂拭”的理念,主张“拂尘见净”被后人称为“渐修派”,其执着精神也是令人佩服。

而惠能的观点则是强调人的因素,主张人性本自净,一切在自身的修行,即所谓的“见性成佛”,后人称为“顿悟派”。

佛家的事,俗人本不该妄加议论,只是对这两首偈也好,诗也好,太喜欢了,所以也就不知好歹的议论一番,也算是不知天高地厚吧!

作者:探索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