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吕后死后,到底是功臣在作乱还是诸吕在作乱?为什么周勃陈平杀了汉少帝和汉惠帝的其他儿子还能成为忠臣典范? 正文

吕后死后,到底是功臣在作乱还是诸吕在作乱?为什么周勃陈平杀了汉少帝和汉惠帝的其他儿子还能成为忠臣典范?

2024-04-29 06:23:31 来源:口口声声网 作者:焦点 点击:307次

吕后死后,到底是功臣在作乱还是诸吕在作乱?为什么周勃陈平杀了汉少帝和汉惠帝的其他儿子还能成为忠臣典范?

因为历史是吕后死后由胜利者书写的,就这么简单。到底帝和帝的典范

公元前195年,功臣大汉的作乱忠臣开创者刘邦在长乐宫里病逝。当时年仅17岁的还诸汉少汉惠还太子刘盈继位做了皇帝。刘盈是吕作乱一个听妈妈话的好孩子。因此在当皇帝的什周几年时间里,刘盈基本上不怎么管事,勃陈大事小事都由吕后做主。平杀

很不幸的其儿是,刘盈当了七年皇帝后,吕后死后也于公元前188年去世。到底帝和帝的典范没有了儿子刘盈,功臣吕后就失去了应有的作乱忠臣根基。所以吕后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还诸汉少汉惠还地位,就努力提拔她娘家人。因此吕台、吕产、吕禄及吕通都封了王。并且还掌管的兵权。

吕后这样做是维护了她自己的统治。但也给吕氏埋下了祸根。我们都知道,刘氏的江山是刘邦和功臣集团拼着命打下来的。打完江山后刘邦大肆分封功臣,让有才能立过大功的人得到自己应得的报酬。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大家都信服。

但现在吕后成了太后,掌握着权力,然后吕后的侄子,亲属等没有一点功劳都封王封侯,势必破坏了公平的规矩,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虽然吕家人身居高位,手握重兵,看起来威风凛凛。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吕后能控制住局面的前提下的,而吕后能控制住局面是因为她是刘邦的老婆。

吕后在,因为她在当家,所发布的命令就是有问题,大家也只能顺从。但吕后一死,吕家的所得都变得不合乎规矩。因此就要被拿掉。而吕家人不想被拿掉。矛盾就产生了。

所以在吕后死后,才有“诸吕之乱”,而功臣集团联合刘氏,一举铲除了吕氏。其中也包括吕后所立的少帝。

按常理说,功臣集团只要铲除吕氏,重新掌权即可,但为什么周勃等要杀掉少帝。这样的结果怎么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呢?我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1)吕后的掌权,本来就不是名正言顺。

历史上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纵然被很多人诟病,但最后都是无奈跟从。因为这个制度是让上天安排谁有继承权。出生的早是上天的意思。

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开始起义反秦。因为天下人当时都受到秦朝严刑峻法欺压,因此很快起义之火遍布全国。陈胜吴广鼎盛时期派周文带领100万人去攻打大秦的都城咸阳。

陈胜起义时挂的名号是秦始皇的儿子扶苏的名号。但陈胜并不甘心,因为陈胜年少时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确非常励志,在这句话的鼓励下,陈胜在起义后勇敢的称王了。

陈胜称王前,曾经咨询过他的谋士。他的谋士建议他不要称王,而是寻找六国的王族的后裔,立这些王族后裔可以名正言顺一点。跟从的人也会多。

陈胜心里非常不痛快,他想称王。因此他没有听从部下的意见,而是建立张楚政权,果断称王。但陈胜万万没想到,他是可以称王,但别人也可以称王。既然人人都可以称王,陈胜就不可能管住他的部下。他派出去打仗的将领,很快自己在外面也称王了。

因此皇帝的继承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完整的程序,谁都可以做皇帝的话,这个王朝很快就乱了。

刘盈作为刘邦的嫡长子,就是他再生性懦弱,也是大家心目中的法定继承人。众望所归。因此只要刘盈活着,他就是正儿八经的皇帝。没有人妄图去推翻他,因为他的程序合法。如果别人去推翻他,就是造反。

这就是刘盈一死,吕后马上临朝称制。派他的三个侄子掌握军权。因为这个时候,吕后执掌政权已经变得不是完全合法。吕后曾经杀了韩信,把彭越剁成肉泥。这也帮她震慑住了群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恐惧统治”。

所以说吕后在刘盈死后,虽然说也是掌握大权,但比起刘盈在世已经是少了很多合法的正当性。

2)吕后立的少帝不符合功臣集团的诉求。

吕后因为是刘邦的老婆,当丈夫去世后,吕后站出来管理这个国家,这是有一定的正当性的。虽然还是有人不怎么服气,但这时候有一定的手腕和管理能力,大家还是可以接受的。

当吕后的儿子刘盈去世后,吕后临朝称制,这时候靠的完全是吕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勉强压制住那些心怀不满的人。这还是建立在吕后和功臣集团达成一定的妥协,这才有吕产,吕禄,吕台等三人统领南北禁军。靠武力来震慑群臣的不满。

在这个时候,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自己临朝称制,引起了刘氏宗族的很多人不满,吕后决定震慑一下刘氏家族的成员,因此她杀掉赵王刘友和梁王刘恢。

当时的右丞相王陵是一个个性很耿直的人,他坚决反对吕后封诸吕为王,坚持高祖与大臣的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吕雉一看王陵很难说服,因此就让他担任皇帝的太傅,夺了他的丞相职权。王陵只得告病回家。

我们再说一下这个少帝刘恭。刘恭是汉惠帝的儿子,但不是嫡长子。因此吕后就想了一个办法。刘盈和皇后张嫣没有生孩子,但和别的嫔妃生的有儿子。吕后就杀掉刘恭的母亲,把刘恭放在张嫣那里养着,对外宣称是张嫣的孩子。

但随着刘恭慢慢长大,知道了他亲生母亲被杀的事情,因此刘恭非常不满,私下里对吕后就有怨言,长大后要报仇。因此吕后非常生气,就把刘恭废掉。改立刘盈的另一个儿子刘弘为皇帝。

从这里可以看出,吕后这时候立的皇帝完全没有什么章法,而是靠手中的权利,想怎么立就怎么立。完全没有规矩,也没有按皇位继承的顺序。想立谁完全看心情。因此立的皇帝不能让人信服。

也就是说,吕后这时候立的皇帝,被刘氏皇族和功臣集团都认为是吕家的代言人。在吕后死后,她立的皇帝也应该被废除杀掉。如果万一这个皇帝有翻身的机会,那么功臣集团就是造反派,肯定会遭到报复。

因此功臣集团和刘氏既然灭了吕氏一门,就不可能留下任何隐患。据说后来汉文帝刘恒的老婆也是吕氏的女儿,因此在刘恒继承皇位前,代王妃就神秘的病死了,不但代王妃,还有代王妃生的几个孩子也都病死了。

因此在吕后一死,不但吕家灭族,甚至吕后立的皇帝也被杀,代王妃和她的儿子们也神秘病死。这就是失败者的下场。

当吕后在立皇帝,封王的时候没有按照法律法规的时候,那么吕后死后他的对手也会采用同样的手段来做同样的事情。大家都不守规矩了。

3)评价历史的人,只看程序是不是合规矩。

刘盈死后,吕后临朝称制。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大肆分封娘家人。这是吕后的必然之路,因为不这样不足以保证政权的安全。但这样分封娘家人,也让刘氏皇族和功臣集团不满。

因为江山是刘邦和功臣集团打下来的。刘氏皇族才有封王的资格。功臣集团才有封侯的资格。现在这个资格变成吕氏一家专享。因此立过功的人肯定会心里不满意的。

所以有了这样的事情,即使吕后执政期间轻徭薄赋,按照刘邦的治国方略与民休息。国家开始富足,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也不行,因为首先吕后的临朝称制不合法,再者吕氏一门独享富贵更不合法。因此吕后虽然对于大汉有很大功绩,但还是会遭人非议。主要是程序不合法。

而功臣集团后来和刘氏皇族联合,解除了吕氏一门的军权,灭了吕氏一门,就是对这种不合法的权力的反抗和憎恨。也就是说,在天下人的眼中,只有刘氏皇族中,大家都认可的人做了皇帝,这才是合法的。因为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个规矩大家都认可。

在这个前提下,刘氏皇族和功臣集团联合,灭了吕氏一门,杀了吕后立的少帝。这些都是合法的,大家都认可这样的事情。

因此周勃他们诛灭诸吕,是顺应了潮流,符合时代的特征。并且周勃和灌婴他们立的汉文帝刘恒是一代明君,开创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文景之治”!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周勃等人的选择也是非常正确的,因此受到很多人的拥护。

综上所述:吕后是刘邦的老婆,是一个国家的皇后。虽然说刘邦死后吕后可以帮助刘盈治理天下,但决不是自己立皇帝临朝称制。当吕后自己立皇帝临朝称制的时候,就已经打破了大家都认可的约定俗成。吕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不惜破坏规矩和法律,大肆的分封娘家人为王。这直接把吕氏推到大家的对立面上。因为无功而受禄必然引起刘氏皇族和功臣集团的妒忌和不满。由于吕后专政,大家都可以忍着,一旦吕后一死,吕家其他人的才华不足以控制大局的时候,占据优势资源无疑是一场灾难,因此很快功臣集团联合刘氏皇族铲除了吕氏一门。周勃和灌婴他们的功绩就是使大汉王朝又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上。并且后期的文景之治使汉朝得到长足的发展。历史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要弄清是刘邦的功臣作乱,还是诸吕作乱这个问题,不应该限定在吕后死后。因为吕后本人就是作乱的罪魁祸首。

一、吕氏作乱的问题

吕后在刘邦死后,就开始积极剪除和架空刘邦的子孙,亲自“临朝称制”,也就是做了没有皇帝名分的皇帝,为了巩固和扩大吕氏势力,还违背刘邦制定的戒律章程,分封诸吕为王、为候。这已经是在夺取刘氏江山,犯上作乱了。

吕后对刘邦的功臣也采取打压政策,把他们压制在诸吕的势力范围之下,导致刘氏宗亲及功臣们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满朝文武为了自保也不得不阿谀奉承吕后。但朝中老臣陈平、周勃、灌婴等人及刘氏宗室刘章、刘襄等人背后对吕后早就非常愤慨,包括满朝文武大臣都对吕后产生不满。这从诛杀诸吕时没有一个大臣替吕氏求情就能看出来。

而以陈平、周勃、刘章、灌婴为首的老臣,比一般大臣看的更高、更远一些,政治韬略更高一些,他们在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把吕后祸乱的朝纲重新恢复过来。而吕后死亡,就是最好的时机。

吕后死前,在众功臣们炯炯目光的监视之下,不敢直接夺取刘氏江山而称帝,但已经把军、政、保卫等大权都交给了诸吕子弟。

吕后死后,诸吕子弟自然也知道吕氏家族早已经遭到天下人的忌恨,吕后这棵大树已经不复存在,几人聚集家中商讨对策,也是清理中的事情,比如:是不是尽早铲除陈平、周勃等人,重新扶植忠于吕氏的臣子?是不是废掉刘氏少帝,由吕氏登帝位?《史记》记载:诸吕在家中聚集商议谋反,消息被透漏出来。这应该也是真实情况。上述这两套都应是谋反的范畴。

只不过,诸吕子弟都是泛泛之辈,优柔寡断,商讨了半天,也没有想出好办法来,最终还是维持现状,无所作为,得过且过,不了了之。

站在刘氏江山的立场上来说,吕后已经谋反在先,诸吕商议谋反在后,都属于谋反。

陈平等文武大臣早对诸吕的暴乱、谋反行为不满;吕后死亡又是个绝佳拨乱反正的机会;而诸吕又商议谋反。这三条理由具在,导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故立即行动,铲除诸吕势力。

二、杀惠帝儿子的问题

至于汉少帝刘弘,是吕后所立,又娶了吕禄之女为皇后,属于吕氏一党,故废黜、处死,以免吕氏势力东山再起,并危及众大臣们的安全。

《史记》记载:群臣宣称,"刘盈的这几个儿子并非亲生,乃是吕氏的血脉(吕后)立吕氏子孙为太子及诸侯王,将来的天下实际上姓吕。"所以,轵侯刘朝、壶关侯刘武,与后少帝刘弘一道被以不是刘盈子嗣的罪名诛杀了。

《史记》记载的可能是事实,因为汉惠帝刘盈16岁继承皇位,23岁就酗酒过度而死,不可能子嗣众多(光儿子就有六个),说诸吕淫乱宫廷也有可能。但最主要的是,刘盈是吕后的亲儿子,刘盈的儿子自然也有四分之一吕氏血脉,将来以后有可能为吕氏翻案,这倒是真的。即使不是诸吕淫乱宫廷,也与吕氏有血脉关系。故而才立了与吕氏没有任何关系且外戚没有任何势力的刘恒为帝。

汉文帝刘恒是陈平等功臣及刘氏宗亲和大臣们共同拥立的,是刘邦的第四子,表明代表的依然是刘邦的天下,并且帮助刘氏从吕氏手中夺回了刘氏江山,所以,陈平、周勃等人是刘氏汉朝的忠臣,而且还是最大的功臣。

因为吕后死后,刘氏,吕氏与功臣三方的势力失衡了。而这一点吕后生前早就预料到了,也做了自己的准备。

七月中,高后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吕太后诫产、禄曰:“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辛巳,高后崩,遗诏赐诸侯王各千金,将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赐金。大赦天下。以吕王产为相国,以吕禄女为帝后。

吕后封了很多吕姓为王,还把卫护京师的南北二军军权都给了吕姓,并且南北二军中多数军官也换成了自己人,相权也让吕产兼任,后宫也是吕氏说了算。吕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一切自己能做到了,临死之前还大赦天下,发钱,拉拢一下功臣们。

可问题是藩王不乐意,第一个发乱的就齐王,齐王号召勤王,并且自己也出兵准备来一把。

相国吕产等乃遣颍阴侯灌婴(功臣代表之一)将兵击之。

吕产想的挺好,让功臣与刘氏相拼,自己坐收渔利。可灌婴也不是傻子,“诸吕权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今我破齐还报,此益吕氏之资也。”打赢了,吕氏得利,我啥也没捞到,打输了,本钱就输完了。

于是,联合齐王及诸侯,以待吕氏变,共诛之。齐王闻之,乃还兵西界待约。

看见没有用了一个“”字,趁他病,要他命,他要是没自乱阵脚,我方就静静等着。又是一个谁赢跟谁的角色,又决不当炮灰。

于是,形势变为,内惮绛侯(周勃)、朱虚(刘章)等,外畏齐、楚兵,又恐灌婴畔之

形势暂时达到某个平衡,谁也没妄动。

打破这个局面的人就是周勃与陈平。

绛侯乃与丞相陈平谋,使人说吕禄曰:“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藩,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大臣诸侯所疑。足下何不归将印,以兵属太尉?请梁王归相国印,与大臣盟而之国,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

周勃的意思;天下是刘邦与吕后共同平定的,刘氏立九个王,吕氏有三个,这是我们大臣所决定的,诸侯也没反对意见。而今您为赵王,不回藩,掌兵留在京师,正好为大臣诸侯怀疑。您何不将帅印交给太尉周勃,然后与众大臣诸侯相盟约,各回各家,各自得安,您偏安千里为王,留传后世,这就是万世之利也。

吕䘵觉得有道理,准备照做时,被其姑吕媭拦下了,媭大怒,曰:“若为将而弃军,吕氏今无处矣。”乃悉出珠玉宝器散堂下,曰:“毋为他人守也”

八月的某天,周勃等人用计将相国吕产骗入宫中,然后前往北军大营,想控制大军,可没军符。周勃又想起了吕䘵,决定再骗一次。

太尉复令郦寄与典客刘揭先说吕禄曰:“帝使太尉守北军,欲足下之国,急归将印辞去,不然,祸且起。”吕禄以为郦兄不欺己,遂解印属典客,而以兵授太尉。

得兵符后,周勃进入北军,第一道命令就是;支持吕氏举右手,支持刘氏的举左手,结果全举左手了。

控制北军后,尚有南军还在吕产手中,周勃估计凭自己这些军力,还不一定能胜吕产,也就没有发布诛杀令,决定还是先控制住皇宫。便命朱虚侯刘章带领一千军士入宫(周勃作为老将,率相当的兵力还觉得打不赢不知兵的吕产,我个人是不信的。并且只给刘章一千人这点人进宫,这是炮灰,还是试探),

结果刘章挺猛的,一上去就干赢了吕产。

朱虚侯已杀产,帝命谒者持节劳朱虚侯。朱虚侯欲夺节信,谒者不肯,朱虚侯则从与载,因节信驰走,斩长乐卫尉吕更始。

朱虚侯刘章杀吕产后,皇帝命人犒劳朱虚侯刘章。可朱虚侯刘章根本不认这个皇帝,抢了使者的节信,利用这个节信从皇宫开溜,顺便又杀了卫尉吕更始。

朱虚侯刘章回报太尉周勃,周勃为其贺。

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媭。使人诛燕王吕通,而废鲁王偃。壬戌,以帝太傅食其复为左丞相。戊辰,徙济川王王梁,立赵幽王子遂为赵王。遣朱虚侯章以诛诸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灌婴兵亦罢荥阳而归。

周勃也是与灌婴一样,对于诛杀吕氏,没啥兴趣,出力最大的是刘姓诸侯王齐王楚王等,然后就是朱虚侯刘章,也是汉室宗亲。

诛灭吕氏出力最大的是汉室宗亲与诸侯王,周勃陈平灌婴等并没有完全倒向一边,他们只是尽力在保住自己权力(兵力),灌婴在外摸鱼,周勃抢了兵权就没更进一步动作。

要是吕䘵不是傻子,配合吕产控制南北大军,真正与刘氏诸侯王对线,逼着没兵权的功臣站队,吕刘开战,损失最大的就是这些功臣们。

所以周勃等人先抢了兵权,然后坐等局势明朗,再站队。


根本不是功臣或者吕氏作乱,而是突然拔高吕氏势力的吕后死了,刘氏势力反扑,功臣趁机捞回好处,结果吕氏是纸老虎,被朱虚侯刘章领一千人就干趴了,周勃顺势就站在获胜者一边。为了讨好刘氏,以及将来的皇帝,动手杀了汉少帝和汉惠帝的其他儿子。

上文中有部分提到,朱虚侯刘章杀了吕产后,汉少帝派人犒劳,刘章根本不认这个皇帝,抢了使者的节信,就跑回大营了。

可见刘氏宗亲对这位皇帝是有多么的“认可”。

实质肯定是功臣作乱,但是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唐太宗李世民还说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造反呢。

很简单,汉文帝刘恒是周勃拥立的,如果周勃是乱臣贼子,那汉文帝算啥?岂不是得位不正?乱臣贼子拥立的皇帝,你的合法性怎么来呢?

而且,西汉后面的皇帝都是汉文帝的子孙,如果汉文帝得位不正,那汉朝所有皇帝的皇位都得位不正了,这历史谁敢写?

所以啊,从汉文帝开始,就必须给周勃和参与功臣、诸侯们正名,给他们加官晋爵,肯定并高度赞扬他们的做法,给予他们合法性,这样自己的皇位就是合法的。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且汉文帝自己,还有当时的参与的人都知道,这就是周勃几个乱臣贼子造反,带兵攻打皇宫,杀了辅政大臣和皇帝,并拥立新君。

被杀的小皇帝和诸吕外戚都是合法的,皇帝并无过错,诸吕也没有什么罪过,最大的罪过,可能就是他们是外戚,且斗争失败了。

周勃派人去迎接还是代王的刘恒来做皇帝,汉文帝吓得不敢接受这份美差,就跟自己的大臣们商量,到底去不去。

他的郎中令张武等人说:“朝廷大臣都是当初高帝时的大将,熟习兵事,多谋善诈,他们的用意恐怕不止于此,这样做只是畏惧高帝、吕太后的威势罢了。如今他们刚刚诛灭诸吕,血染京城,此时来人名义上说是迎接大王,其实不可轻信。希望大王假托有病,不要前往,以便观察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只有中尉宋昌则反对,认为吕氏不得人心,天下归心于刘家,刘恒应该前往长安即位,最后刘恒采纳了宋昌的意见。

但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一步步小心从事,深怕中了计。

你看,刘恒和他的臣僚们,太清楚周勃这些乱臣贼子犯上作乱杀皇帝的事情了,让他去做皇帝,他都吓得不敢去,最后同意去了,还让人去打探虚实,去跟周勃谈判,走一步看三步。

只有我们后世看历史的人,把周勃当忠臣,把诛杀诸吕的事,当成正义的,当时的人看,这就是标准的造反了。

这也是为什么汉文帝非杀周勃不可了,就这样的所作所为,任何皇帝都容不下吧?

对于这个问题,就得看你站在什么立场上说话了。对于一个普通百姓来说只要丰衣足食、儿孙满堂就够了。

《史记》里曾记载,吕后去世以后,吕氏家族内部坐在一起商量,认为朝中的周勃、陈平等大臣,以及刘氏家族的成员们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所以准备提前把这些人统统杀掉。但由于吕禄的女儿是刘章的妻子,所以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章。于是刘章通报给了他的哥哥齐王刘襄,让刘襄起兵造反。刘襄一造反,吕产就把他掌握的南军交给了灌婴,让他去平乱。灌婴带着军队走到荥阳的时候,就按兵不动,还暗中和刘襄取得联系。由此开始,刘氏家族就和朝中大臣联合起来,发动了诛吕行动。

但是这个说法,其实是很让人怀疑的。值得怀疑的地方非常多,咱们下面一一列举看看。

最大的一个疑点,当时吕禄是上将军,吕产是宰相,都是实权人物。而且,两人一个掌握着北军,一个掌握着南军。也就是说,吕氏兄弟掌控着所有的军政大权。既然已经掌控了军政大权了,为什么他们还要造反呢?造谁的反呢?

诚然,当时陈平也是宰相,周勃是太尉,但是陈平在朝中是没有实权的,周勃手中也没有兵权,所以吕禄吕产杀陈平和周勃,实在没有什么必要。

同时,刘氏家族人员实在太庞大了,如果吕禄、吕产想杀掉所有的刘氏家族成员,这就相当于与天下人为敌,这怎么可能呢?

吕后当年把持朝政的时候,她的权力那么大,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杀掉全部刘氏家族的成员。再说了,刘襄刘章是刘肥的后人,当年吕后都没有动过他们,因为他们和吕家是没有太大矛盾的,吕禄、吕产有必要杀掉刘襄刘章这些人吗?

第二个疑点,当刘襄已经造反了的时候,吕产居然会把南军交给灌婴。吕后在去世之前,多次跟吕禄、吕产交代过,无论如何不要把兵权交出去。既然吕禄、吕产担心他们会受到朝中大臣以及刘氏宗亲的威胁,而吕后又跟他们讲过,不要轻易把兵权交出去,他们为什么还会把军队交给灌婴呢?难道除了观音以外,吕家就找不到一个可以带兵的人吗?吕禄是上将军,整个军队里,不可能只是他一个人吧?照理说,他就应该把军队交给自己的人,交给灌婴就是交给敌人,他难道一点儿也不明白?

第三个疑点,既然刘襄已经造反了,假设吕禄和吕产曾经密谋过,担心朝中大臣、刘氏宗亲想要杀掉他们,那么,吕产必然会提防朝中大臣。为什么他当时上朝的时候?身边竟然没有什么人守护他?以至于被刘章轻易地杀掉了呢?

第四个疑点,当时刘襄已经造反了,灌婴拿到南军后又按兵不动,还和刘襄眉来眼去,这说明危险已经迫在眉睫。可是当时吕禄的好朋友郦寄给吕禄说,让他交出兵权,吕禄竟然就交出来了。这逻辑为什么这么混乱呢?既然自己已经遭遇到了巨大的威胁,怎么可能还要交出兵权?

如果说,他是知道自己大势已去,才交出兵权,这也不对。当时并没有到达大势已去的地步,毕竟北军还在吕家人手里。这个时候,谁有兵权,谁就能生存,吕禄为什么那么傻?

第五个疑点,吕禄交出兵权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和吕产商量过就这么做?以至于吕产不慌不忙正常上朝,最终被刘章杀掉?

第六个疑点,朝中大臣们诛灭吕氏家族后,竟然谎称后少帝不是刘盈的正宗儿子,把他给杀掉了。有这个必要吗?唯一的解释,就是朝中大臣要把吕氏家族的所有的人全部清理干净,不留一点点痕迹。

他们如果做的是正义的事情,为什么会这么害怕?

六大疑点,逻辑上都讲不通,总之这件事十分可疑。

所以说,所谓的诛吕行动,只能从另外的角度来解释。

齐王刘襄为什么要发起这一场战争?道理很简单,当年刘襄的爹刘肥是长子,而且还获得了刘邦最大的宠爱。不过,后来继承皇位的却不是刘肥,而是刘盈,这大约让刘肥的儿子们心中不服。

当然了,不服也不算什么。毕竟刘盈是嫡子,这一点他们是争不过的。他们最大的不满,主要是吕后执政的时候,强迫刘肥划了很大一片土地给鲁元公主,接着又划了很大一片土地给刘泽。本来是自己的土地,却被划出去了,他们当然不高兴,急于拿回来。

其实,我们从刘襄造反后,所做的事情也可以看出,刘襄并没有要杀诸吕,而是要拿回土地。因为刘襄第一件事,并不是往京城里面打,而是去收拾琅琊王刘泽,把刘泽给扣押了起来,并且把刘泽的土地收了回来。

如果刘襄是得到了他弟弟刘章告诉他,吕禄、吕产要杀他们,他怎么会做出如此无厘头的事?假如将来夺了天下,所有的土地不都是他的了吗?

刘襄造反后,朝中的陈平、周勃等人迅速就引起了共鸣。那么他们共鸣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是元老大臣,而且陈平还是宰相,周勃还是太尉,可是权力都不在自己手里。所以,他们都急于把权力要回来。

他们当初是掌握着权力的,只是吕后当政的时候,才把权力交出去了。现在吕后去世了,他们就急于要回权力。这一点,他们的诉求,与刘襄的诉求是完全一致的。

总之,并不是诸吕要杀朝中大臣和刘氏宗亲,才引起诛吕行动。而是这些朝中大臣和刘氏宗亲想要夺回自己的权力,主动发动的一场政变。至于后来传出的故事,不过是他们为了坦然地杀掉所有的吕家人,坦然地杀掉皇帝后少帝,所找的一个借口而已。

(参考资料:《史记》等)

谈秦说汉(350)

在司马迁看来,“周勃诛吕,还权于刘”是维护了汉室血统纯正。事实上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就是利用在朝廷的影响力,成功地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扶持一个原本在朝廷内毫无根基的刘恒为皇帝,并与新皇帝各取所需,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吕雉临朝称制,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太尉,成为汉朝的最高权力核心。吕雉为形成绝对权力,想封吕氏外戚为诸侯,进入朝廷的核心,遭到了右丞相极力反对。按理说,若陈平、周勃等人保持中立,则可形成权力间相互制约。

为了巴结吕雉,陈平、周勃首先是站在吕雉这一边,支持诸吕封侯;但发现自己的权力也被架空了,陈平、周勃就转向了反吕阵营,并且带头发动了军事政变;为保障自己日后不被清算,陈平、周勃将政敌斩草除根,并且得到了汉文帝的承认。

  • 为巴结吕后,陈平、周勃支持诸吕封侯
  • 刘邦在有生之年,最大的担忧是刘氏江山旁落吕姓之手,所以在临死之前,拉着一群朝廷高官饮白马之血发誓:“非刘姓称王者,天下人共诛之。”白马之盟吕雉参加了,王陵、陈平、周勃当然都发过誓,按理说这就是刘邦的遗诏不能轻易改变。

    但是,刘邦驾崩之后,汉惠帝刘盈即位干了几年,由于刘盈体弱多病,不太打理朝政,朝廷权力其实落到了刘盈之母吕雉的手里。汉惠帝英年早逝,只有几岁的儿子继位为皇帝,不能施政,痴迷权力的吕雉立即安排大量吕氏子孙进入朝廷核心。

    接着,吕雉推行太后临朝称制,也就是孙皇帝只是个象征,实际决策均来自于太后,原本皇帝之玉玺与调兵虎符也一直在吕雉手里保管,自然没有人敢反对。但吕雉临朝称制,只有发号施令权,按照程序其具体工作还是需右丞相王陵安排落实。

    王陵为人比较正直而且古板,吕雉不合理的要求,根本得不到落实,变成部分的诏令出不了未央宫,让吕雉很不满。这时虽然大量的吕氏子孙进入了朝廷核心,但他们的职务不高,影响力有限。于是,吕雉想封吕姓为王,培养支持自己的势力。

    但是,刘邦生前的“白马之盟”限制了外姓子孙的晋升空间,右丞相王陵这个榆木疙瘩当然不会同意推翻先皇的遗诏。想要改变王陵的想法,就需要更多实权人物的支持。吕雉在王陵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后,接着又与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商量。

    吕雉屈尊下驾请求帮助,陈平、周勃受宠若惊,说:“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意思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高祖当权时,他想以刘氏为王,现在太后当权了,当然你也可以让吕氏为王,政策应可以修改。

    从这里可以看出,左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虽然当初都在“白马之盟”中立誓忠诚于刘姓汉朝,但太后称制后,就立即倒向于现任的掌权者吕雉。因此,吕雉得到了军队的支持之后,封侄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

  • 为权力不被架空,陈平、周勃发动军事政变
  • 右丞相王陵因与吕雉政见不同,吕雉一直想解除他的职务,就将其任命为太傅,也就是当幼皇帝的老师,事实上是明升暗降。这时汉少帝还是个娃娃,能学习个啥嘛。王陵当然懂吕后的意思,识趣地以生病为由,主动提交了辞呈,迅速被批准。

    于是,陈平顶替了王陵的职务,获利荣升为右丞相,吕雉的亲信辟阳侯审食其升任左丞相。理论上左丞相是协助右丞相的工作,但吕雉又规定审食其监督后宫,并兼职郎中令的工作,也就是皇帝的诏书(事实上的太后诏令)得通过左丞相发出。

    也就是说,虽然陈平升职为右丞相成为百官之首,但他不能直接向吕雉汇报工作,朝廷里面所有的大小事情都必须通过左丞相审食其检查过,再由审食其呈交吕雉审批,吕雉交待的工作,也是由审食其转达给右丞相陈平,实际上左丞相权力更大。

    接着,吕雉将吕禄封为赵王后,又任命其为上将军,主管北军;徙吕产为吕王,任相国,并掌管南军。相国的职务比丞相要高,变成事实上陈平身为右丞相却不能过问政事,周勃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军营,这官当得憋屈,俩人的心情非常郁闷。

    这时整个朝廷几乎是吕姓人说了算,陈平、周勃有职无权被打压不说,皇亲国戚之刘姓也相当难受。于是,反吕联盟渐渐形成了。正好这时,吕雉生了一场大病,嗝屁了。于是,陈平、周勃、朱虚侯刘章等人,骗取吕禄的北军兵权发动政变。

    也就是说,周勃、陈平发动政变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吕氏乱政,而是自己的实际权力被架空了。事实上吕后临朝称制,虽然安排了大量吕氏外戚进入朝廷的权力核心,也杀了不少刘姓子孙,但没有取代刘姓江山的迹象,不能算真正意义的乱政。

  • 为了事后不会被清算,陈平、周勃利用了汉文帝,并将潜在隐患斩草除根
  • 陈平、周勃发动军事政变,先是诛杀了吕产夺取南、北军的兵权;又诛杀了长乐卫尉吕更始,控制了皇宫的卫队;接着将所有吕氏男女不分老幼全部斩杀,捕斩吕禄,将吕嬃装入布袋用乱棍打死,又派人诛杀了燕王吕通,废黜吕后之婿鲁王偃。

    吕氏被灭族后,陈平、周勃又将目光盯向现任皇帝刘弘,认为刘弘与吕氏存在血统关系,必须斩草除。但杀光与吕氏有关联的人并不能使政变的发起人陈平、周勃等人高枕无忧,为避免日后被清算,得另行扶立一个能受控制的人为皇帝才安心。

    在政变过程中,齐王一脉是出了不少力的。而且,现任齐王是汉高祖刘邦的嫡长孙,又是实力最强的诸侯,按资格最有可能继皇帝位。但实力强的人不好控制,周勃、陈平等人商量,代王刘恒性格宽厚,而且没有坚实的身世背景,应便于控制。

    于是,派人通知代王刘恒入京继位。而齐王虽然有地方实力,但兵力斗不过手握重军的太尉周勃,智商拼不过丞相陈平,只得作罢。刘恒只带随从六人来到长安继位为皇帝,也就是汉文帝。但刘恒清楚自己是政变后捡漏做了皇帝,合法性存疑。

    而且,虽然刘恒顺利登基,并任命宋昌为卫将军接管了南北军,但自己在长安的根基未稳,必须要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为了证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也为了巩固权力,于是汉文帝与陈平、周勃形成了利益共同链,从形式上承认他们政变的合法。

  • 结语
  • 从吕雉掌权到政变后刘恒登基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当初陈平、周勃等人虽然也与刘邦一起参加了白马之盟,发誓不得支持异姓人为王,但吕雉掌握权力之后,周勃、陈平为了巴结吕雉,以获得荣华富贵,最先支持破坏白马之盟,分封异姓王。

    但吕氏被封王后,又影响到了陈平、周勃等人的既得利益,他们又转变为第一个喊出吕氏乱政的口号,并联合各方力量发动了军事政变改立新皇帝。在政变的过程中,不仅杀光了吕姓,连吕氏嫁出去的女儿生了孩子(包括少帝)也被斩草除根。

    陈平、周勃等人发动军事政变,其实质上就是谋反,一经定罪就得灭族。为了保障既得利益,也为保障日后不被清算,他们扶立了毫无背景的新皇帝刘恒。而汉文帝刘恒为了在长安城坐稳,也为宣传自己继位之合法性,不得不承认周勃、陈平等人为忠臣典范。

    2021/2/21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吕后死后发生的政变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权力博弈。不存在正义与邪恶,没有正统与反叛,实际上都是乱臣贼子,都为了篡夺最高权力,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贵族集团(功勋集团)与皇权集团(诸吕集团)武装暴乱,结局就是皇权取得了最终胜利。贵族功勋集团永远退出历史舞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诸吕没有造反,诸吕没有造反的意图和理由,诸吕要做得不过是要继续维持吕后的政策和未竟完成的“事业”,可惜诸吕没有吕后的地位和能力,更缺乏吕后的魄力和规划,所以失败就是必然。现在说说吕后,实际上,刘邦和吕后诛杀异姓王和功臣集团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皇权的最高利益,刘邦临终前立下的非刘不王,非功不侯的规定不过是为了让诸侯王与贵族功勋集团和平相处,而吕后临朝听听政之后,首先就感到了来自贵族功勋集团胁迫,他们的存在是对自己儿子的地位的威胁,所以就开始拉拢诸侯王打压贵族功勋集团,待儿子惠帝刘盈驾崩以后,吕后又担心诸侯王觊觎皇位,这又拉拢贵族功勋集团打压诸侯王,而此时无论功勋集团还是诸侯王要想控制权力就必须得到吕后的支持,这就是吕后能屹立不倒的原因。

    吕后的地位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儿子是皇帝。无论功勋集团还是诸侯王反对吕后无疑就是对于皇权的挑衅。自身又不足以抗衡皇权。所以二者对以吕后为主的皇权是恨之入骨而又无可奈何、而吕后行为无疑是刘邦政策的延续,是完全正确的,是维护皇权的必然行为,而汉初之际,贵族遗风还在,功勋集团希望继续把控权力,而这和皇权的扩大无疑产生巨大冲突,而诸侯王存在是皇权与功勋集团都无法容忍的。三者处于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而一旦打破势必就是你死我活。以周勃等人为首功勋集团杀汉少帝和汉惠帝子嗣是维护了所有人的利益,也为继任帝王扫平了障碍。所有人都得利, 何乐而不为。

    诸吕在吕后死后,自然是希望继续延续既定政策,但诸吕没有吕后的能力和威望,而利用吕后刚死的权力真空期稍纵即逝的机会,功勋集团和诸侯王迅速结盟以诸吕造反的名义将刘邦外戚一脉杀的干干净净。而实际上真正造反的是功勋集团还是诸侯。谁也没有多干净,都是为了最高权力的争夺。可惜的是吕氏帝后一系以失败告终。自以为得势功勋集团扶持了汉文帝登基。但没有想到是,汉文帝更狠,在维护皇权的问题上,汉文帝与吕后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在汉文帝在位的时候,陈平刚刚死,周勃就免相。功勋集团彻底完结。等到汉武帝登基以后,诸侯王也失去权力。中国正式进入皇权时代。

    以陈平和周勃为首的功勋贵族,以齐王刘肥为首的诸侯集团合谋诛吕,是挽救自己和获取最高权力必须行径。没有对错。只有结果。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作者:探索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