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 【原】【文学评论】《隐忍的大帝:孙权传》:特立独行的江东英雄 正文

【原】【文学评论】《隐忍的大帝:孙权传》:特立独行的江东英雄

2024-05-07 18:08:35 来源:口口声声网 作者:探索 点击:548次

【原】【文学评论】《隐忍的大帝:孙权传》:特立独行的江东英雄

目录:1、原文英雄孙氏家族2、学评行讨董先锋3、论隐立独孙策立业4、大帝北伐战略5、孙权江东派系6、传特甘凌恩怨7、江东假想郭嘉8、原文英雄赤壁布阵9、学评行二分天下10、论隐立独争锋濡须11、大帝合肥会战12、孙权战略大师13、传特荆州易主14、江东三足鼎立15、原文英雄冒险达人16、东吴大帝———— 本书有一定的历史功底和文学素养,阅读时仿佛重回到三国那个乱世纷争、英雄辈出的时代。主角是东吴大帝孙权,在我吴国人物喜爱榜中位于第五,排在周瑜、太史慈、陆逊、孙策之后。读完此书之后,我草拟了十六个小章节,借写书评的机会回顾一下孙坚三父子创业江东的精彩历史,分析其间有趣的人物和具有争议的历史事件。————1、孙氏家族《三国志》介绍孙坚可能是兵家孙武的后代,作者通过对历史的考证,认为富春地处钱塘江的上游,正是孙武儿子的食采之地,所以相信孙坚确是孙武之后。       只是沦落到孙坚的父亲孙钟这一辈,只能以种瓜卖瓜为生。不过,虽然如此,孙钟也一定给孙坚说过其先祖孙武和伍子胥的故事,让孙坚年少时就具备了一呼百应的豪杰气质。      我则认为,魏晋时期的史料,无法证实孙坚究竟是否孙武之后,即便是大量有关孙钟的传说中,也没有提及孙钟系孙武之后。一些古人做大事想要成名,会给自己找个好祖先,杨坚、李渊、赵匡胤、朱元璋这些帝王都干过这种事,也不差一个孙坚。作为崇尚兵事的年轻武者,遇到天下大乱的乱世,如果自己的祖上真是兵圣孙武,可想而知有多自豪!(电视剧《兵圣》,孙武)
      不过我也并不反对作者的考证。相信利用复旦大学的基因学技术进行考古,这个谜题的真相也能揭开。      孙坚、孙策有明显的火象元素。据我分析,孙坚是日白羊月狮子,孙策是日狮子月射手,而孙权则是风属性,日水瓶月巨蟹。      吴夫人怀孕做的梦也很有意思,怀孙策时梦见月亮,怀孙权时梦见太阳。如果兄弟俩反过来,则更加有趣。因为日狮子的孙策守护星就是太阳,而月巨蟹的孙权守护星就是月亮。不过吴夫人的梦可能是想让孙策、孙权兄弟俩日月互补。      吴夫人才貌双全,智略过人,人品和性格和曹操的卞夫人很相似,她们是三国知名人物的夫人中最擅长教育子女的,培养出孙策、孙权、孙尚香、曹丕、曹植、曹彰等优秀人物。(图为吴夫人之妹,俗称吴国太)
       在这里我想说一句,我的很多文章中都会提及人物的星座,有些是根据历史中明确记载的生日推算出来的,有的则是我本人对历史人物的性格分析之后安插上去的。比如孙家三父子的生日并没有明确记载,说他们是白羊、狮子和水瓶也是我的杜撰,只不过用相应的星座代入到他们的性格与命运之中,去分析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会给人强烈的认同感。      不过也要注意,每个人的性格都是极其复杂的,不能光用流行的十二个太阳星座去生搬硬套,认为这世上的人只有十二种不同的性格。即便用星座来研究人物,也要知道除了太阳星座之外,人的星盘里还有月亮星座、上升星座以及火星、水星、金星等等,还有很多人闻所未闻的双星座。就算用星座来研究人物,也至少要结合日、月星座来分析,以体现人性的复杂。西方的星相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星座分析脱胎于星相学,作为一种大众娱乐,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乐趣。我则把星座理论作为研究性格和心理的辅助工具,以此加强对人物的认同和理解。但星座确实也有很多牵强附会和心理暗示的地方,不必太过当真。————2、讨董先锋董卓之乱时,曹操、刘备也都刚刚崛起,孙坚算是当时统军和作战最猛的将领,足迹从东到西,由南至北,到处平叛,历遍全国。(高希希版电视剧《三国》,孙坚)
所谓的关东讨董联盟,本来也许还包括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但二人很快就被杀伐决断的孙坚杀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孙坚由长沙北上,刚到南阳,就迫不及待与袁术结盟,主要因为他杀了与自己有私仇的王睿和张咨,这两位又本准备兴兵讨董。为表示自己绝非董卓一党,孙坚连忙投靠盟主的弟弟袁术,并主动请缨为先锋出战。(讨董联盟军分布情况)
在此处说明一下,我是个地图控。写历史类研究或评论,地图是很好的辅助工具,可以更清晰直观地看到历史上的政治疆域、郡县分布、山川地形、排兵布阵、进军路线、交战状况等复杂情况,有助于深刻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我不会制作地图,所以选择从网上搜寻相应的地图附于文字之后。在这里敬佩和感谢这些历史爱好者们绘制的各类地图,为我研究和撰写三国题材的文章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也可以说,这是袁术与孙坚的一桩政治交易,孙坚帮袁术夺取南阳,袁术帮孙坚捞取政治资本。之后,孙坚以鲁阳为驻地进攻董卓,袁术为其筹措粮草。二人的蜜月期一直延续到孙策向袁术借兵打江东。袁术称帝之后,袁、孙两家多年的盟交才正式断绝。但即便如此,孙权还是娶了袁术的女儿(我在以刘晔为主角的小说《眠之蛇》里给她起名袁子娇)。袁夫人是个性情善良单纯的女子,与其父的品性完全不同,而步练师这么好的女人,却生下了孙鲁班这样蛇蝎心肠的女儿。可见父母的人品不一定会随着基因和血液传到下一代。孙权真有福气,步夫人、袁夫人,再加上号称“三绝”的赵夫人,都是芳华绝代的美人。孙坚与董卓的几场大战也让世人震惊,败吕布、杀华雄,所向披靡。如果孙坚在获得玉玺之后没有生出异心,相信他会继续攻伐董卓,而不是南下夺荆州,争地盘,历史的发展很可能又不一样。通过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象征正统皇权的玉玺有七枚,而且全部落入了孙坚手中。我一直认为只有一个玉玺,也就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和氏璧。(游戏《三国志》系列,玉玺)
作者在描写玉玺的时候,比喻十分形象,说这一国之宝器就像托尔金笔下的魔戒,能够摄人心魂,乱人心智。孙坚触碰到传国玉玺的那一刻,贪念骤起,从一个铁骨铮铮、忠肝义胆的硬汉子,沦为暗怀叛逆意志的枭雄,让他走上了不择手段、抢夺地盘、割据一方的军阀之路。裴松之也认为《吴书》中有关于孙坚匿玺的记载辱没了孙坚的名声。“臣松之以为孙坚於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若得汉神器而潜匿不言,此为阴怀异志,岂所谓忠臣者乎?吴史欲以为国华,而不知损坚之令德。”(高希希版电视剧《三国》,孙坚匿玺)
一直挺喜欢孙坚的,但我觉得孙坚拿到玉玺之后的反常表现让人失望,和斩华雄、败吕布、追董卓的孙坚判若两人。毕竟人性是复杂的。作者认为杀死孙坚的其实是他自己,偶得传国玉玺,让孙坚顿生骄纵之心,以往傲人的战绩又令他麻痹大意,轻敌冒进,误中敌人埋伏也在情理之中。孙坚是个打起仗来不要命的人,缺乏谨慎和策略,和孙策一样,虽然统率力高,但情商和逆商跟不上,顺境中可以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则一朝损命,不像曹操、刘备、孙权那样百折不挠。轻敌冒进、只身追击的冒险行为固然有侠士之风,但算不上真英雄。即便就说战场上的武勇,赵子龙也经常单骑冲阵杀敌,怎不见赵子龙死于暗箭?可见孙坚、孙策父子在武艺上还是有所缺陷,至少防御力和应变能力不强。难怪郭嘉预言孙策会死于刺客之手,这都是他对孙坚父子深刻研究之后的推断,而不是算命算出来的。————3、孙策立业《三国演义》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张昭,虽然留下了 “内事不决问张昭”的名句,但还是抹杀了张昭的“内事”功绩。作为更重视军事和外交的历史小说,罗贯中把他当成反面教材来写,因为他在赤壁战前是主降派的领袖。张昭是个很刚直的大臣,同时又很傲慢,对待年轻粗狂的将领总是喜欢咄咄逼人。有战略眼光的鲁肃和有冒险精神的甘宁向孙权献策时,只因二人并非世家大族,又比较年少轻狂,张昭都非常不满意,表明张昭的看人眼光实在不怎么样,无法成为孙权真正的左膀右臂,为他分忧解难。(游戏《三国杀》,江东二张)
同时,罗贯中忽略了江东二张的另一人张纮。比起张纮,张昭的战略眼光和战术策略都要差一些,更擅长的还是内政方面。张纮隐居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孙策请出山之后,为其做了打天下的战略谋划。但张纮无论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戏份都不够,可能是因为没有张昭的性格那么有戏剧冲突。二张的脾气大不相同,张昭是个固执的牛脾气,而张纮说话做事更有分寸和策略。我认为,论东吴人物的智力,张纮(93)应次于周瑜(95)、陆逊(95)、鲁肃(94),排在吕蒙(92)和陆抗(92)之前。我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时,习惯用游戏《三国志》的模式分析人物的五维值,这样看起来比较直观。但也要知道人物的每项能力都是一个变动的过程,故而我给出的分值算是盖棺定论的评分,仅作为参考。这是我的个人爱好,也是项不断调整、完善的大工程,看官们不必太过认真。《三国演义》在描写孙策在江东立业时,并没有突出孙权的作用,甚至连他的身影也很少见,直到孙策临终托孤,才让观众一睹孙权之姿。但其实无论是孙坚讨董还是孙策打江东,孙权都紧随父兄身边,有着与年龄不符的城府与雄霸之气,令人惊奇不已。孙权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聪明善断的一面,被时人称之为宽宏大度,有担当,仁慈善断,礼贤下士,孙策决策前也常常征求他的意见。高希希版《三国》中的小孙权演非常好,孙坚的扮演者也有一派英雄之气,孙坚之死那集看得让人悲伤感动,我当时在学校网吧看的这一段,在大庭广众之下也忍不住潸然泪下。(高希希版电视剧《三国》,孙坚之死)
后人在写三国同人小说的时候,可以多描写孙权少年时期的故事,这是三国衍生创作的一处空白。我在《眠之蛇》中就还原了历史上孙权本应有的戏份,让他成为孙策的得力助手。再说一下太史慈。人们总是看重他的高超箭法、卓绝武艺,其实在带兵打仗、谋略智力方面,太史慈也都不差,陈寿甚至以一方诸侯的身份来给太史慈立传,可见其重要性。可惜在赤壁战前,太史慈就病逝了,缺席了东吴最重要的几场战役,十分遗憾。罗贯中可能就是怜惜这位名将的戏份太少,才在《三国演义》中延长了太史慈的寿命,让他参与了赤壁之战,还担任群英会的持剑官,我小时候在学校里编导了小品《群英会》,很多同学抢着演太史慈。(《三国志》: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劈善射,弦不虚发。)
太史慈死的时候说:“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所以罗贯中圆了他的梦,写太史慈死于第一次合肥之战的敌军偷袭,没有让他在病床上了结自生,算是对英雄的一种成全!我常想,孙策的战斗力是何水平?从武艺上来说,孙策在三国属于一流,后人对孙策的统率力也比较认可。但孙策的对手大多都是二三流的人物,真正具有实力的曹操、刘备势力,孙策却从未交手。虽然曹操也对孙策的战斗力敬畏不已,发出“难以争锋”感叹,但孙策的性格弱点十分明显,与这些枭雄作战难免会被对手利用。三国时期最稳重的无疑是诸葛亮、司马懿和陆逊这三位深思熟虑、用兵谨慎、善于后发制人、心理素质过硬的军事统帅。曹操和周瑜虽然也都是用兵高手,但性格过于激进冒险,不如诸葛、司马、陆逊三人谨慎小心,成熟稳重。相比起来,孙策应是属于曹操、周瑜这一类风格的统帅。————4、北伐战略至于孙策,准备趁许昌空虚,袭击许昌、营救汉献帝这一段,一直以来被孙策粉丝奉若神明,认为这是孙策最大的遗憾,本有机会趁曹袁决战时偷袭许昌,占领中原,可惜天不予寿。(日本画师笔下的孙策)
但人们又忽略了孙策在袭击许昌前的一些军事部署,比如说孙策军进攻驻守射阳的广陵太守陈登,这一战在陈登的传记中有所表述,再结合《三国志·陈矫传》的记载,领军者应该是孙权。从此看出,孙策军在与陈登的对战中失利,并未展现立业时期的所向无敌,孙策北上的计划也没有读者想象中那么容易。孙家对徐州还是比较熟悉的,孙坚曾任下邳太守,孙策、孙权也都在徐州居住过。张昭是彭城人,张纮为广陵人,淮泗集团的两位高参都是徐州人士。所以无论孙坚、孙策还是孙权,对开拓徐州必定都抱着强烈的兴趣,以孙家后来的战斗力,攻下徐州也不是难事。只不过孙策遇到了风靡一时的陈登,此人在徐州如救世主一般的存在,无论在陶谦、刘备、吕布、曹操任何一个势力,都能纵横捭阖,进退自如。陈登是典型的徐州士族代表,所以对徐州的保卫必定会竭尽全力,孙策遇到他也算是命中注定会失败。(孙策袭击许昌和进攻徐州路线)
孙权后来也多次考虑进军淮南,拿下徐州。吕蒙认为,以东吴的战力,打下徐州完全没有问题,只不过难以长期固守,骑兵不如曹军,平坦的徐州平原不是江东水军用武之地。而孙策被许贡食客所刺伤,也是在袭击许昌的进军路上,在丹徒等待后勤补给。可惜孙策和他老爹一样,骨子里的个人英雄主义太强,才又重蹈覆辙。孙权后来也有盲目轻进的倾向,多亏张昭、张纮的多次劝谏,才让亲射虎的孙郎加以收敛,不至于走父兄的老路。————5、江东派系作者详细讲述了淮泗集团与江东士族的分类。了解江东这两派势力,才能看懂整个吴国历史及内乱的根源。三国时期以地域划分党派,斗得最激烈的就是吴国,蜀汉虽然也有一些摩擦,但在诸葛亮的调停之下,并没有发生严重的内乱而误国。淮泗集团的江北派和江东世族的江南派却一直明争暗斗,最后在二宫之争事件上一触即发,导致了大规模内斗,吴国从此一蹶不振。由于孙权对江南的开发是空前的,所以导致江东士族猛然崛起,这就避免不了他们与非江东士族之间的利益冲突。而曹操这么大的地盘,这么多的地域派系,却为何没有发生东吴这种士族与寒族之间的内斗呢?我认为,中原地大物博,北方士族兴盛已久,曹操、曹丕父子在对待士族的态度上又很有分寸,处理妥当。曹操谋士主要靠汝颍集团,武将主要靠淮泗集团,唯才是举,分工明确,所以中原各地的派系反而矛盾较少。三国时代,地域与士族的派系纷争可以讲一本书,这里就暂且略过。作者说,春秋争霸、楚汉战争都在淮泗地区上演,由于战乱频仍,数不清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脱颖而出,比如管仲、孙武、孙膑、韩信、萧何等,这些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文臣武将。孙策立业时,追随孙策转战江东的淮泗籍将领,以及因战乱逃离北方、避难江东的淮泗宾旅寄寓之士,成为了东吴政权初期的主要力量。(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淮泗将领)
淮泗集团的文官以张昭为首,武将以周瑜为首,重要人物还有张纮、秦松、鲁肃、吕范、诸葛瑾、程普、黄盖、韩当、太史慈、吕蒙、蒋钦、周泰、徐盛、潘璋、吕岱、歩骘、严畯、胡综、是仪等等。而江东氏族主要是吴郡的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主要人物有顾雍、陆逊、虞翻、朱桓、全琮、张温、朱据等等。作者总结历史的能力不错,思路清晰,文字亲切,即便是很熟悉的历史,经作者的描写也能产生新意,使得看此书成为一种享受。————6、甘凌恩怨说到江东,甘宁和凌统的恩怨情仇就很值得一书,吴国的江湖感主要来自甘宁身上。甘宁是个重义轻利的游侠,年少时带领一帮兄弟身背弓箭、头插羽毛、腰系铃铛,如幽灵般出没于长江中游地区的高山峻岭,只要铃铛一响,人们就知道甘宁来了,纷纷躲避。作为巴郡(重庆)人的甘宁,前半生游荡于整个长江流域,人称“锦帆贼”也恰如其分。他从刘璋势力转投刘表,再经黄祖到达孙权处,把长江上游、中游到下游玩了个遍,堪称三国时代第一水侠。(游戏《三国志14》,甘宁)
江东的故事充满侠义之风,我儿时写的三国小说也是以吴国背景为主,甘宁常为我笔下主角,那时受金庸电视剧的影响,喜欢把历史和武侠结合在一起,我的小说《龙凤呈祥》《锦帆神》《江东英雄》中,甘宁都是主角,也是我刻画最生动的人物,他与孙尚香的宿命因缘也在我的笔下精彩万分。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用天才般的想象力写出了甘宁和凌统的恩怨情仇,二人最后在濡须口之战冰释前嫌。史书中并没记载二人化敌为友的情节,这算是罗贯中的神来之笔,给二人设计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友情。正当孙权收拾完内乱,准备争夺天下之时,重要将领太史慈病死,让孙权争霸天下又少了一员得力干将,否则太史慈未来的战绩绝不差于甘宁。除了孙坚、孙策之外,吴国将领的统率能力依次为:周瑜(96)、陆逊(96)、吕蒙(93)、陆抗(93)、太史慈(88)、甘宁(88)。太史慈和甘宁是我小时候非常喜爱的两位吴国武将,那时我最喜欢太史慈和甘宁的奥乐圈、扑克牌、象棋和游戏卡牌。————7、假想郭嘉虽然本书的主线是江东的孙权,但作者说到郭嘉时也赞不绝口。他认为郭嘉是曹操集团的第一谋士,是位不按常规出牌的天才,随曹操征战12年,下邳擒吕布,预料孙策被刺,官渡败袁绍,扫平河北,远征乌桓,无不在郭嘉的神机妙算之中,曹操能成就一代霸业离不开郭嘉。(电视剧《三国机密》,曹操与郭嘉)
后来赤壁大战南方的疫情,也在郭嘉的预料之中。郭嘉的天才智略我说过很多,除了顶尖的诸葛亮、贾诩、司马懿、荀彧、庞统等少数天才之外,大多数谋士确实无法和郭嘉相比。不过郭嘉的主要才能就是为君主谋划,他不是诸葛亮那样的文武全才,不擅长带兵,内政也非其所长,所以更能全力以赴为曹操出谋划策。在曹操刚立业的那个四战之地,有荀彧制定战略大方向,郭嘉为其纵横捭阖、远交近攻,逐个消灭对手,统一中原,实在功不可没。假设郭嘉长寿,必定能在一些大的战略方向和具体军事部署、战术方面提供很多宝贵意见,曹操能打败孙权、刘备的几率也会更高一些。在我心目中,郭嘉、周瑜、孙策、庞统这四位英年早逝的人物,如果不那么早死,都能改变历史格局。————8、赤壁布阵周瑜陈兵赤壁的同时,孙权曾率兵出击合肥,从东线围魏救赵,扰乱曹操的战心。但没想到,从此合肥成了孙权一生的梦魇。关于孙权第一次进攻合肥的时间,《三国志》的《武帝纪》与《吴主传》中的记载各有不同,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暂且支持本书作者的看法,认为第一次“合肥之战”的开始时间早于“赤壁之战”的结束,孙权是在帮刘备和周瑜分担压力。(孙权和周瑜两路进攻路线)
江东二张的张纮,作为孙权的首席谋士随军作战,张昭则独自领兵进攻九江当涂。我猜想,张昭这次独立领兵,也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抗曹决心,之前他作为主降派,说了太多孙权不爱听的话,所以主动请缨将功补罪。只可惜张昭和孙权一样都不善兵事,此战两条线都以失败告终。不过孙权的目的已经达到,他真正关心的还是长江两岸的乌林和赤壁。至于曹操选择在乌林作战,经过很多军事专家的分析,绝对是一个战略失误。作者说:乌林背后是由长江水冲击形成的泛滥平原云梦泽,河道纵横交叉,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淤泥土沙沉积,不利于大兵团运动,尤其是骑兵作战的忌讳之地,这在兵书上被称之为死地。而曹操以20万大军在此地作战,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全军覆没的深渊。熟读《孙子兵法》的曹操,可能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孙刘联军统帅的智力,结果骄兵而败,被周瑜一把大火烧得大败。对比于陆逊对刘备的诱敌之策,我甚至怀疑是周瑜设法把曹操引诱到此地扎寨的,可惜这只是我的脑洞,拿不出实质证据。(曹军在乌林布阵情况)
由于曹操选择的驻扎地点把自己的水军退路堵死了,黄盖纵火后,他只好自毁战船,从陆路回撤,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败走华容道。罗贯中正是结合了曹操排兵布阵上的失误和真实的败逃线路,虚构了关羽义释曹操的故事,成就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说起来,赤壁的曹操和夷陵的刘备,都是在排兵布阵上犯下兵家大忌,才被周瑜和陆逊抓住机会,最后大败而归。从作者的分析来看,赤壁之战和《演义》中一样精彩。包括所谓的借东风,也是孙刘联军高层在了解天文和气象的情况下,制定的破敌之策。周瑜选择这个时间攻破曹军并非巧合,而是早有谋划。不从神话而从科学的角度去研究和理解三国战事,会发现破敌的关键之处都在于人谋。————9、二分天下甘宁是江东将领中入川的积极一派,他本身就是川人,早年遭到家乡势力的排挤,及至壮年,自有返归故土之心。所以周瑜的入川计划中,甘宁是先锋的不二人选。而且,甘宁建议打江陵之前先攻下西边的夷陵,本身就是非常有远见的战略妙招。攻下夷陵之后,甘宁在当地招募人马,加固城防,使得夷陵成为东吴最西边的要塞,后来陆逊父子都在此处克敌制胜,大展拳脚。(赤壁战后的势力分布图)
其实打下江陵和夷陵之后的吴军,离入川只有一步之遥,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遥远。后世人看《三国演义》,想当然认为江东的军队都在吴、会之地(今江苏、浙江),其实是错误的。孙权早已把战线前沿拉到了湖北和江西,所以占领江陵的周瑜从鄂西入川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以周瑜、孙瑜的战斗力,加上甘宁、李异等西川人为向导,未必不如刘备、庞统组合,刘备也是有了张松的西川地形图后才如虎添翼。所以说有熟悉地形地理的人相助,打起仗来就事半功倍。作为川人出身的甘宁,不仅文武双全,智勇兼备,而且川中还有一定的侠名和一帮江湖兄弟,由他跟随周瑜出征蜀地,绝对是最佳组合。(电影《赤壁》,周瑜与甘宁)
孙氏家族有几个比较厉害的宗室,比如孙权的堂兄孙瑜(孙静子),孙权的族侄孙桓(孙河子)、孙韶(孙河侄)。孙瑜时为奋威将军,周瑜的西进益州、北伐中原的战略计划中,孙瑜是作为周瑜的左右手出现的。周瑜准备占据巴蜀之后吞并汉中,并留下孙瑜镇守汉中,联合马超,而周瑜退回江陵与孙权共同北伐,向襄樊进攻。周瑜和孙瑜的两路进兵计划,颇似诸葛亮的隆中对。当时孙权帐下有勇有谋的将领还有程普、甘宁、吕范等人,但孙权让孙瑜担此要职,可见其有一定的军事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孙瑜是孙权堂兄,与孙权的私交也不错,用宗室镇守刚打下来的地盘,孙权也更放心一些。周瑜死后,孙权的取川计划落空,让孙瑜担任周瑜的副手没有问题,让他独自领兵入川,则无法胜任。(刘备、庞统入川路线)
刘备趁东吴作罢,开始了自己的入川行动。为了瞒住孙权,防备曹操,他入川的时候没有带老班底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而是带新收的庞统、黄忠、魏延等人入川,不仅瞒过了曹操和孙权,更瞒过了迎接他的刘璋。刘备入川之后,继续保持和刘璋的亲密关系,在葭萌关名为防御张鲁,但实际一场仗都没打,而是树立恩德,赢得川中民心,就这样待了一年,和他在小沛和新野的表现一样。刘备在葭萌关很得民心。若说治国之才能,诸葛亮比刘备强得多,但如果只是治理郡县,爱民如子的刘备还是很擅长的,无论安喜、平原、小沛、新野还是葭萌关,当地百姓都很支持刘备。————10、争锋濡须作者对于史书中未能明辨年代的历史事件有着自己的见解。比如说魏吴首战濡须口为213年,次战为217年。《三国志》只写甘宁百骑劫营和董袭溺水而死都发生在濡须口之战,但没有说明是213年还是217年。作者通过自己的研究,认为这两名将领的事迹都发生在第一次濡须口之战,所以《三国演义》将百骑劫营放在合肥之战后,可能有误。孙权在此战后感叹甘宁的胆略和神勇,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相敌也。”不过,此时张辽还没有打出让孙权畏惧一生的合肥之战,如果在此战之后,孙权可能不敢讲这样的话。(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孙权)
东吴鏖战濡须口的同时,刘备还让镇守江陵的关羽对孙权进行支援。关羽率军在青泥牵制曹军守将乐进,这一段也是被史书和演义都略写的战事,让人误以为关羽攻打樊城之前,并未与曹魏发生过军事冲突。在益州战事陷入胶着状态的时候,孙权曾令他的一位兄弟(未记载是谁,可能还是其堂兄孙瑜)与甘宁、李异率一支吴军做诸葛亮的后援,见机行事,准备从益州分一杯羹。这还是在继续完成周瑜的入川计划,可惜孙权的谋划又落空了,刘备很快就攻破雒城,进围成都,在马超的帮助下降服了刘璋。从此,孙权重新把目光投回了荆州,暂缓对西川的战略。在江东,吕蒙和甘宁是一对完美搭档,都是智勇双全之将,二人也有升堂拜母之义。吕蒙有他自己的一套战略战术,曾多次为周瑜出谋划策,在濡须口建坞也是吕蒙的建议,为东吴的东线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与甘宁在战场上的配合,帮孙权攻城伐地,屡立战功。后来白衣渡江、偷袭江陵,更是在战术上大获全胜,虽然在战略和外交上争议很大。(游戏《三国志13》,吕蒙和甘宁)
吕蒙虽然才华(以智力为主)在江东四杰中排在末位,但依然是东吴的四大将星之一,综合能力在三国人物中排前十没有太大问题。甘宁在军中的地位很高,却仍然冲锋在前,先登城楼,拼死杀敌,这种胆略和意志都是让人敬佩的。攻城兵大多都是九死一生,《孙子兵法》把围城作为不得已的战法,很少会有将领去做这些事,史书中记载常为“先登”的将领也屈指可数,我印象中就乐进、甘宁、黄忠等这几人。————11、合肥会战按作者的说法,甘宁劫营在前,孙权兵败合肥在后。每次看合肥之战,我都觉得战场上气势磅礴,两军有如神仙打架。吴军出兵10万,将领也是个个精锐,吕蒙、甘宁、凌统、吕范、蒋钦、陈武、潘璋、徐盛、丁奉、贺齐、宋谦,哪个不是一等一的知名将领?(电影《关云长》,曹操与张辽)
这一战,张辽达到了人生巅峰。张辽曾厉声呵斥孙权,让他出来单挑,但由于孙权被张纮所劝,没有像其父兄那样鲁莽行事。也正因为如此,张辽错过了近距离认清孙权长相的机会,导致孙权在逍遥津之战幸运逃脱。(孙权从逍遥津飞骑桥逃脱)
此战中,孙权并非无胆鼠辈,他箭术高超,骑在马背上引弓杀敌,射杀了不少曹军士兵。张辽在俘获吴兵之后就问,刚才那位箭术高明的紫髯将军是吴国哪路猛将?当得知他是孙权之后,张辽后悔不已,去追孙权的路上遇到了甘宁和凌统。甘宁引弓射敌,与张辽死战,并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而凌统的三百亲兵英勇护主,在此战中全部丧生,可见逍遥津之战的惨烈。(甘宁救孙权,与张辽死战)
陈武、甘宁、吕蒙、凌统、徐盛、潘璋、贺齐、蒋钦等人,在此战中,或战死,或负伤,或丢失武器,或损兵折将。两军的将领和兵力本来非常悬殊(吴强魏弱),如果不是张辽、李典、乐进三人的智谋和神勇,其实很难取胜。之后孙权再也没有带过这么豪华的阵容来打合肥了。第二次濡须口之战(217年),孙权则占据了战争的优势,在曹军前锋尚未驻扎好的时候,吕蒙和善于夜战、近战的甘宁袭击曹军,大获全胜。这一战以曹操的主动撤退而告终。合肥之战(陆战)一直是曹操方胜利,而濡须口之战(水战)则是孙权方占优,吴魏的东线战场其实是各有胜负,并造就了张辽、吕蒙、甘宁等将领的辉煌战绩。————12、战略大师比起《三国演义》中可爱的老好人鲁肃,历史上的鲁肃则被后人赞不绝口,认为他是吴国最有长远眼光的战略家。其谋划的三分天下之计、联刘抗曹、借荆州、打通交州、湘水之盟、单刀赴会的战略意义,都需要后人在史料中进行挖掘。鲁肃把一生心血都放在荆州问题上,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曹孙刘三家荆州问题之复杂。我和我朋友都认为,想把三国弄明白,必须先把荆州问题搞懂。(三国最复杂的荆州问题)
鲁肃也是四大都督中最爱读书的人,史书上记载其爱书如命,军务繁忙之中也手不释卷,和曹操有的一拼,和我也有的一拼(哈哈)。三国里爱看书的人很多,孙权也常劝蒋钦、吕蒙读书,他喜欢读史书,明古人相处之道,他在跟下属交往时,会引用古书的典故,尤其是《史记》《汉书》,孙权看得滚瓜烂熟。(高希希版电视剧《三国》,孙权劝学)
曹操在华容道想让关羽放自己一马,便投其所好,引用了《春秋》里的一段故事,提醒关羽要知恩图报,关羽没看懂《春秋》中的纵横捭阖,只痴迷于其中的义气,于是效古人之义放了曹操。这也是曹操读书灵活机智、学以致用的表现。孙权拉拢臣属或与人交心时,也喜欢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不仅显示出学问渊博,表达上也更有理有据,让人心悦诚服。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孙权读书,在与陆逊等人的朝政讨论中,臣子们认识到孙权读书并非泛泛而读,他涉猎广泛,眼见开阔,为人处世时将典故信手拈来,说的有条有理。先不谈荆州,且看吴国东线的淮南攻略,也基本发生在鲁肃掌权期间(210年—217年),不知是否也是鲁肃对孙权的建议?其实从鲁肃西和刘备、安抚关羽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确实想把吴国的战略进攻方向定在东线,只不过他只是都督荆州之事,东线则由孙权全权负责,导致鲁肃无法在东线上大展拳脚。当鲁肃死后,孙权询问吕蒙应该走哪条进攻方略,是先夺徐州,还是先攻荆州?吕蒙认为,以孙权的实力,徐州是可以拿下的,但徐州地势平坦,是曹操步骑兵的用武之地,曹操很快就能夺回。所以不如攻打关羽,夺取荆州,把整条长江据为私有。吕蒙这条建议本身没太大问题,但他忘了自己还有个盟友刘备,在孙权出兵的同时,荆州的关羽也可以攻取襄樊,进军豫州。如果孙刘联军真能通力合作,共同北伐,一个夺扬州北部及徐州,一个夺荆州北部及豫州,曹操还真无法同时应对两路大军。毕竟曹魏是孙刘共同的敌人,既然两家选择联盟,当然应制定出合理的进攻计划。只不过周瑜死后,孙刘联盟并没有什么战略思路,更没有一名能够担任盟军总指挥的将帅,周瑜还能使得动关羽、张飞,而鲁肃和吕蒙都没有这么大的威望和魄力。(高希希版电视剧《三国》,鲁肃和诸葛亮)
刘备向西发展,势力越来越大,也不会甘心被孙吴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是诸葛亮和鲁肃共同坐镇荆州,否则孙、刘联盟的瓦解势成必然,像关羽、吕蒙这种傲气十足的人,本就不屑于他人帮忙,都觉得自己能够独吞天下。这就导致了关羽拒婚,吕蒙毁盟,孙刘自相残杀。————13、荆州易主刘备在攻取汉中的同时,也让刘封、孟达夺得了上庸诸郡,但二人沉浸在安稳之中,不思进取,在关键时刻既没有帮关羽北伐,也没有救关羽于危难之中,成为了蜀汉的罪臣叛臣。(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孟达与刘封)
我们不要小看刘封、孟达的身份。刘封是刘备生刘禅之前收的义子,刘备对他有一定的亲情,而且武艺高强,入川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再说孟达。刘备最倚重的军师,除了诸葛亮之外,就是法正。法正和郭嘉一样,常年被主公带在身边,言听计从,而孟达是法正的同乡好友,靠着这层关系,故而刘备给孟达机会领兵,但又担心孟达难以独任,于是命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与孟达会合于上庸。后来无论诸葛亮还是司马懿,都想利用孟达为己所用,这并不表明孟达厉害,而是证明蜀魏两国对上庸这个战略要地的重视。但关羽北伐襄樊时,曾以假节钺的权力要求刘封、孟达出兵相助,二人占据了如此有利的战略地点却不知运用,拒绝了关羽的要求,可见目光何其短浅!(上庸的战略地位)
在吕蒙夺得江陵的时候,陆逊相继攻克了夷陵、秭归、枝江、夷道,使得三峡地区的少数民族酋长纷纷来降,呈现出未来将星的战略眼光。按照时间顺序,陆逊先是越过海拔1500余米的荆山,北攻房陵、南乡,切断汉水走廊,堵死关羽退往上庸的道路,后又攻取了宜都郡和秭归、枝江、夷道等县,然后回防夷陵,扼守长江三峡,以阻击益州的援军。先断关羽后路,再阻援军来路,把关羽困死在荆州,将东吴的地界从巴丘西移到白帝城附近,拓地千余里,可见陆逊做事之狠绝。从战略眼光到战术操作力,陆逊都堪称超一流的神将。比起灭蜀的邓艾,陆逊的统率力还是略高一点,与周瑜、司马懿相当。(陆逊断关羽退路)
在这里插叙一个我喜欢的冷门角色。吴国有个善于望气的术士叫吴范,孙权在讨伐黄祖、刘备入川、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北拒曹丕、西和刘禅等事件发生前,多次向其咨询、占卜,所料皆中。我相信吴范不仅是天文术数厉害,对政治、军事、外交谋略也会有一定的见解。他可能是参考了天下大势和人性分析来出谋划策,而不仅仅靠怪力乱神。《三国志》中有吴范的个人传记,我对这类奇人异士一直都很感兴趣,比如华佗、左慈、于吉、管辂、朱建平、周宣等人,给三国历史增添了很多奇幻色彩。————14、三足鼎立在刘备攻取西川、汉中,与曹操争雄的那段时间,吴国的实力其实是弱于蜀汉的,所以孙权才会急于发展扩张江东的势力。而荆州之战后,孙权实力大增,夺回了老二的位置,刘备则退守益州,沦为偏安一隅的边陲小邦。等到夷陵之战后,孙刘两败俱伤,各自实力大减,蜀汉就更不如还在继续扩张地盘的东吴了。东吴不仅夺取了荆州,还在继续开发扬州南部和交州,并想扩张海外,实力还在不断增长。曹丕三次南征孙权都没占上风,可见当时孙权的实力还算可以,只不过后来在立嗣问题上处理失当,又没有在老将凋零之后培养出可靠的北伐将领,失去了与天下争衡的机会。(曹丕南征孙权)
但孙权前期绝对堪称英明,他算是三国时期最具民主意识的君主,每遇大事,总要召集文武大臣聚议,选择最优方案。从赤壁战前就可以看得出来,即便孙权有周瑜、鲁肃辅佐,他还是很重视群臣的力量,即便是张昭、秦松这样反面的声音,他也会先听建议再去分析,不会一口否决。孙权和袁绍的优柔寡断并不相同,孙权是先听大家的看法,最终选择最优的方式实行,决定之后便果断实施,不会反复动摇。比如那句有名的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就足以代表孙权的性格。袁绍则是一直摇摆不定,听完审配之后又听郭图,听完辛评之后又听逄纪,朝令夕改,犹豫不决,反而加剧了谋士之间的失和与暗斗。而孙权听幕僚意见时,先不发表意见,而是暗中观察,当自己有了主意之后及时决断,所以能够政令畅通,上下齐心。本书很多篇章都在赞赏孙权善于用人,这同时也是刘备、曹操的强项,可见三个国家真是棋逢对手,旗鼓相当。如果不是孙权坚持己见,不拘一格用人,吕蒙、陆逊未必能够脱颖而出。周瑜是孙策留下的王佐之才,鲁肃是周瑜力荐的战略大师,都不能功归于孙权。但吕蒙出生于行伍微末,是孙权亲自选拔并督促其读书益智,方成为一代名将,而陆逊的家族本与孙策有仇,且江东士族人才济济,能百里挑一让其担任抵御刘备的三军统帅,必须要有一定的魄力。(94版《三国演义》,刘晔向曹丕献策)
刘晔向曹丕献出一举灭吴的奇计,曹丕却认为“既不助吴,亦不助蜀”方为上策,这是我经常讨论的话题,此处就不再多说了。本书作者也认为刘晔的目光犀利,能一针见血,洞悉时局,但曹丕却缺乏曹操的战略眼光,所以不敢实施。我认为哪怕此时曹操还活着,也不一定会听刘晔的意见,当年刘晔建议其得陇望蜀的时候,他就没有同意。曹操年纪大了,冒险精神不如当年,虽然年老之后仍然亲上战场,但他和刘宋的刘裕一样,北伐成功、占据二都之后就南撤了,心思都放在平定内乱和称王之上,对于灭蜀、灭吴,似乎没有那么大的信心和胆略了。————15、冒险达人孙权是个喜欢冒险的人,不光是在战场上,在外交方面,孙权的手段也与常人不同。他的眼界比较开阔,眼中不仅有曹魏和蜀汉,还有南边的海南岛,东边的台湾、日本,北边的辽东,甚至还把目光投向了东南亚和远在天边的欧洲。(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航海王孙权)
作为中国伟大的航海先驱,孙权对航海业非常热衷。从当时来看,这也许是耗费国力之事,但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孙权的做法前无古人,算是一场空前的海上冒险。孙权这种开拓精神和对未来的远见,要超越于曹操、刘备、曹丕之上。作为一位海外开拓者,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首次登陆台湾岛,作者认为其丰功伟绩可与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汉武帝相媲美。不过卫温、诸葛直只去了夷州,而传说中的亶洲,因为太过遥远,海况复杂,没有如愿到达。亶洲应该就是现在的日本,当时的统治者是倭国女王卑弥呼。(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开发夷州)
说到这里,插说一句,之前我将四大名著和我喜爱的四位大师进行对比。《三国演义》对应的是手冢治虫(史诗),《水浒传》对应的是金庸(江湖),《西游记》对应的是倪匡(幻想),《红楼梦》对应的是宫崎骏(女性)。三国与手冢治虫除了“史诗”的共鸣之外,《火鸟》第一部的“黎明篇”故事就发生在卑弥呼掌权时期,当时的中国就是三国时代,这也是缘分巧合。(手冢治虫漫画《火鸟·黎明篇》,三国时代的倭国女王卑弥呼)
东吴的第二任交州刺史吕岱,在夷陵之战期间取代了第一任步骘。其在任的12年间,平定了士徽之乱,威震东南亚,使东吴的势力深入到中南半岛。作者认为其功勋丝毫不亚于周瑜、鲁肃和吕蒙。吕岱还多次派人南宣国化,东吴使臣的踪迹遍布南洋群岛,现在越南、老挝境内的一些国家纷纷遣使赴建业朝贡,孙权俨然是东南亚的共主。这又是一项铭刻于史的丰功伟业。孙权不仅在海外冒险,还尝试与西方商人交往。《梁书》记载:“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游戏《三国志14》,孙权与罗马使者交往)
在佛教文化传播上,孙权也有过很大贡献,他建立了中国古代的第二座佛寺建初寺,第一座自然是白马寺。当时东吴百姓没几个见过西方来的光头和尚,康居的僧人康僧会来东吴宣讲佛法,东吴百姓认为康僧会是怪诞诡异之徒,甚至觉得他是曹魏奸细。而孙权书读得多,自然博闻强识,他知道汉明帝梦佛的典故,下令建造了建初寺,使得佛教在江南流传,这个头一开,几百年后江南才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16、东吴大帝之前我认为孙权可能是巨蟹座,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孙权更像水瓶座,月亮星座巨蟹。孙权一生都很特立独行,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想法,这和他父亲的基因及本人的气质都有关联。他喜欢冒险,却又没火属性那么冲动,有时不按常理出牌,和战国时的赵武灵王很像,很多突发奇想,奇思妙计,改革上也走在其他国家前列。年轻时想象力发达是好事,只有推陈出新才能更有活力。但老了之后还我行我素,过于自我,则成了别人眼中的疯子,可能会给国家带来重大祸患。赵武灵王老了以后在立嗣问题上突发奇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自己当主父,让公子何和公子章内斗,这不是疯子是什么?(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赵武灵王)
我一直觉得奇怪的是,陆逊一直在荆州作战,以他的才能,为什么孙权不能把他调到东线来攻合肥呢?孙权打了这么多年合肥,一直没有成功。陆逊在石亭大败曹休之后,完全可以换防东线,看看有没有取胜的机会。只可惜张辽之后又有满宠,满宠建合肥新城,又成了孙权克星。而西线的诸葛亮又遇到了隐忍善熟的司马懿,蜀、吴两国的北伐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是淮泗集团的代表人物,更擅长内政而非打仗,但孙权后期经常把一些重要的军职给不善用兵的诸葛瑾,让他和陆逊搭档作战。可能是因为孙权太信任和喜欢诸葛瑾了,让诸葛瑾可以与弟弟诸葛亮遥相呼应。孙权认为诸葛家族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既然刘禅有诸葛亮,那我孙权也要有诸葛瑾足以匹敌,就像“孟德有张辽,孤就要有甘兴霸”一样。诸葛瑾也是东吴唯一一位能够周旋于蜀汉、孙权、淮泗集团和江东士族四者之间的政治人物,算是乱世之中的一朵奇葩,这和他个人的人品、性格、情商都有关系。他的儿子诸葛恪有点小聪明,也是淮泗集团第二代的领袖,只可惜这小子聪明过了头,做事不够沉稳,导致最后身首异处、家族衰败。(吴国大将军诸葛瑾)
自从孙登、陆逊等人死后,孙权变得阴沉可怖,和之前的“亲射虎、看孙郎”大不相同。后代出现孙皓这样的暴君,开魏晋南北朝残暴变态帝王的先河,也和吴国多年的后宫混乱有很大关系。看了本书之后,我又加深了对孙权的了解,从对江南的开发和对航海业的开拓来看,孙权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丝毫不亚于统一中国北方的曹操。所以说,三国君主都很伟大,我也都很喜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他们之间的话题,永远也聊不完。

作者:综合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