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 我的自然写作探索与创作过程丨李小龙【雪境云讲堂NO.19】第二部分 正文

我的自然写作探索与创作过程丨李小龙【雪境云讲堂NO.19】第二部分

2024-05-05 22:14:01 来源:口口声声网 作者:时尚 点击:266次

我的自然写作探索与创作过程丨李小龙【雪境云讲堂NO.19】第二部分

​​ 

分享者:李小龙自然写作者自然科普教育自然保护从业者

文字整理:林晨蒙古族中央民族大学生态学研究生在读

 

​我的自然写作探索
我目前的自然写作题材包含5种类型:
自然解说手册,一般是然写与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合作创作。自然解说手册的作探作过主要用户群体是自然解说员和自然爱好者;
自然科普读本,也是索创适合与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合作,自然科普读本的程丨读者群体,从自然解说员、李小龙雪自然爱好者扩展到了普通公众,境云讲堂哪怕没有科学素养基础的自第部人也可以读。
自然科普绘本,然写它的作探作过读者群会进一步扩展到青少年儿童,因为这种图文并茂的索创方式是适合青少年儿童去阅读的。
自然观察笔记自然科考笔记这两类,程丨更多属于我的李小龙雪自由写作类题材。

 

一、境云讲堂自然解说手册

​刚才讲到自然解说手册的自第部读者以自然解说员和自然爱好者为主。解说员做解说时希望有一本指导用书介绍相关知识点以及如何去解说,结合这个需求,会为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创作自然解说手册,作为自然解说员的工具书。
除了自然解说员以外,还有很多自然爱好者如观鸟爱好者、植物爱好者等,可以从手册里获取很多自然观察信息。
创作自然解说手册:第一步是梳理重点的解说资源。一个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往往拥有很多自然资源,但在做解说手册的时候,并不是要把所有自然资源都拿出来讲,而是挑选其中重点的资源展开讲解,解说手册求精而不求全
第二步在梳理重点解说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这些解说资源来提炼解说主题,解说不是松散的,而是主题性的、框架性的。
第三步,正式开始撰写解说的知识点。以上是我在创作自然解说手册时的三个主要步骤,接下来用案例来分享如何实践这三个步骤。
案例:创作青海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解说手册。
说起青海,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位于海拔极高的青藏高原。基本上没有森林,但是有很多大型野生动物,这是对青海的一贯印象。
事实上,青海西南部属于青藏高原的核心区域,而青海东部属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位于东部的过渡区,它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秦岭山脉的过渡带,这里的景观和气候和青海的其他地方都很不一样。

 

上图是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一座山上的湖——孟达天池,湖边被森林环绕,森林里有一些植物不属于青藏高原区系,而是属于温带甚至亚热带区系。而这里的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都和青海的其他地方有所区别,这是它的一个特点。
 

梳理重点解说资源

对于孟达,大致归为四类重点解说资源:第一类是地理、气候和景观的重点解说资源,原因在于孟达的地理特殊性,导致了它气候和景观的特殊性。这是它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值得拿出来说。
第二类是动植物资源。由于地理气候导致这里的动植物也非常有特点,有的属于青藏高原区域,有的属于黄土高原区域,秦岭区域,甚至还有横断山区和亚热带的一些植物,所以动植物也比较有特点。
第三类重点解说资源是文化,在一般人的认知中,青海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事实上,青海东部的黄河谷地和湟水谷地,少数民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河湟文化。孟达保护区所在的循化,以撒拉族为主。
河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特点就是由多元的民族融合而成的文化-包括汉族、藏族、蒙族、土族、撒拉族等在内,因为文化主要体现在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所以叫河湟文化,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
第四类重点解说资源是生态和产业,这里的生态和青海的大多数地方都不一样。此外,孟达是以农业为主的,和青海其他地方牧业为主的产业也不相同。
以上,通过四个层面梳理了孟达自然保护区的重点解说资源,下面就要开始根据这些重点解说资源提炼解说主题。因为这些解说资源的知识点是非常分散的,如果没有一个主题串联,解说手册的逻辑性就会出问题
而提炼解说主题有一个原则——简练、有吸引力,如果主题没有吸引力,对于用户来说可能是很不友好的。
 

提炼解说主题

首先要有整体主旨,或者说整本书的标题,我们叫“荟萃之地,天域孟达”。其中,“天域孟达”是点题,即表达要讲述的是关于孟达这个地方的自然故事,而“荟萃之地”是说接下来会用四个主题来解释什么是荟萃之地,第一个是自然荟萃之地,第二是生灵荟萃之地,第三是文化荟萃之地,第四是生态荟萃之地。
在这四个主题下,又分别设计提炼了若干个子主题来解释主题。比如为什么叫自然汇聚之地呢?我们提炼三个子主题,一是山原在此握手,二是气候在此交汇,三是景观在此相融(如下图)。

如上图所示,最右边圆圈中的数字代表每个子主题中的知识点个数。所有知识点在主题和子主题的统筹下构成整个解说手册的基本内容。 

创作知识点

撰写知识点要求有科学性,因为解说手册是解说员用来给公众做科普的,如果科学性不能保证,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其次要通俗,尽量避免用抽象的词汇、专业术语、很多数字(偶尔有一些可以)或冗长的叙述;最后就是要有趣,有趣才能吸引用户。
在植物在此相伴子主题下的16个知识点中,挑了其中两个来和大家分析(如下图):

注解:大多数乔木很难在高海拔地区生存,因为这些地方温度太低,难以支持乔木生长。但巴山冷杉却能在孟达海拔2700米以上的地区生长,源于它特殊的适应性-抗寒的智慧。首先,巴山冷杉有丰富的树脂使细胞不会在低温下结冰,其次它的叶片退化为针叶,可以减少和外界的接触面积,利于温度的保存。

巴山冷杉 图片来源:网络

此外,叶子上的气孔集中于背面,正面有厚厚的蜡质层像防冻霜一样保护叶片,以上这些就是巴山冷杉抗寒的智慧。这种植物的繁殖也有特点,它的种子是有翅膀的,当球果成熟后,种子就会从球果上掉下来,有风吹过时,种子因为有翅膀可以飞到很远的地方落地,避免它落在母树旁边长大去争夺阳光和养料,同时实现传播的目的。这就是关于巴山冷杉的另一个知识点。
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华山松,但很可能吃过华山松的松子,松子不光是人类类喜欢吃,很多野生动物,特别是星鸦就很爱吃。秋天华山松的种子会大量成熟,这些松果很有营养,但到了冬天怎么办呢?于是它就会把秋天吃不完的松子埋到土壤里等到冬天再拿出来吃。

华山松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当然,虽说星鸦很聪明,但是它的记性可没有那么好,冬天总会有一些松子被遗忘,这些被遗忘的松子会在地底发芽,长出新的小幼苗。所以华山松和星鸦实际上是互惠互利的关系。这段文字也展示了我们创作知识点的方式。
 

二、自然科普读本

​如前所述,自然科普读本的读者受众扩大化了,所以对于自然科普读本的创作有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必须去讲述自然故事,不只是传递知识。
换句话说,科普知识要融入到自然故事里,还要解读自然故事背后的科普知识点,所以创作难度比自然解说手册更大,接下来也用一个例子给大家分享如何创作自然科普读本。
我们给青海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创作过自然科普读本,文字部分是我来创作的,插画部分是戴越老师画的。
下面这张图给大家呈现的就是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的一个景观,可以看到周围有山地,有水面,也有林地,附近还有一些公路,实际上它位于西宁城市中央的湿地公园(如下图)。
 

讲述自然故事,一般来说,自然故事和其他故事一样,也需要有环境描写,就是空间方面有描述,也要有情节的设置,就是时间方面有角色。这是我们在创作自然故事的时候要考虑到的要素。
那么空间上是怎么考虑的呢?首先要讲述湿地公园所在的湟水谷地的地理空间情况。其次讲述湿地公园本身的地理空间情况,比如哪些地方是湿地,哪些地方是林地,哪些地方是草地等等。
而时间上我们选择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时间线。角色上选择了在湿地公园里很重要的一类动物-野生的鸟类。把空间、时间和角色梳理清楚后,就开始创作自然故事。
 

春日自然故事啄木鸟为什么不会得脑震荡?
如上图可以看到啄木鸟在湟水湿地公园的林地里卖力地啄着树干。我们就在这个情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啄木鸟用这么大的力气去啄树干,如果是人也以同样的力气用头撞树干的话很容易得脑震荡,啄木鸟为什么不会呢?
实际上啄木鸟有几个法宝,第一个法宝是它的头骨,它的头骨并不是一整块,而是由很多小片的骨头组合起来,所以当它啄树干的时候,这些一块一块的骨头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来保护大脑。此外,啄木鸟的大脑是由凝胶包被并悬浮在凝胶中的。
第三个原因,是啄木鸟的舌头是整个缠绕头一圈才伸出嘴巴的,所以舌头也对大脑起了保护的作用。不过我最近看到一项研究,否认了这种长久以来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核实。

夏日自然故事“狡诈”而“懒惰”的大杜鹃
大家可能在夏天听到过一种鸟的叫声——“布谷,布谷”。这是布谷鸟的叫声,它还有一个学名叫大杜鹃,大杜鹃有一个很奇怪的行为-不会自己做巢。那它们怎么去繁殖和抚养后代呢?通常它会把蛋偷偷地下在别的鸟类的巢中。
东方大苇莺是一种生活在湟水湿地公园芦苇中的鸟,它很高调,常站在芦苇上大声的叫,有的时候会把大杜鹃引来,它们会趁东方大苇莺不注意,把蛋偷偷下到东方大苇莺的巢中。
从图片上可以明显看到大杜鹃的蛋和东方大苇莺的蛋从颜色、个头上都不一样,但东方大苇莺比较“憨”,回到巢里发现多了一颗蛋,也不考虑是不是自己的,还是会尽心尽力去孵化。
十几天后,大蛋里的鸟提前出壳,露出了它残酷的本色,在它还没有睁开眼睛,没有长满羽毛时就干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把还没有出壳的东方大苇莺的蛋推出巢穴,打碎在地。这样巢中只剩下它自己。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是为了让东方大苇莺“父母”,只喂它自己,没有其他的小鸟跟他抢食。对于东方大苇莺来说,它还是认不出这家伙就是杀害她孩子的凶手,依然尽心尽力的喂这只小鸟。
大家看第三张图,这时候大杜鹃幼鸟的体型已经非常大,甚至超过东方大苇莺“父母”,但东方大苇莺还在给它喂食,直到大杜鹃幼鸟长大可以飞了,它就全然不考虑养父母的养育之恩远走高飞了。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鸟类中的巢寄生现象。

秋日自然故事“不普通”的普通雨燕
普通雨燕是一种飞行能力非常强的鸟类,每年冬天会飞跃上万里从中国北部到非洲南部越冬,到春天又从非洲南部飞回中国北部,其中湟水湿地公园就是它的一个繁殖地。
普通雨燕有个特点:不光飞行的距离远,而且飞行过程中几乎不休息,甚至有时睡觉也在飞行。睡觉时候怎么飞行呢?其实是左半脑用来飞行,右半脑睡觉,过一段时间,右半脑用来飞行,左半脑用来睡觉,通过这样交替的方式几乎不眠不休地从非洲南部飞回到中国北方繁殖。
普通雨燕喜欢在湿地公园里的古建筑上筑巢,古建筑垂直的墙壁比较适合普通雨燕筑巢,它为什么喜欢在这些地方筑巢,为什么不会在平地上呢?
因为普通雨燕的脚几乎没有力气,一般鸟要起飞的时候,需要用脚蹬一下地助力起飞,但普通雨燕的脚上力气特别弱,如果它落在平地上是很难起飞的,所以会把巢筑在垂直的墙面上,这就是我们讲述的秋日普通雨燕迁徙的故事。
 

冬日自然故事乌鸦如何过冬
大家知道在青藏高原,哪怕在湟水这个地方,冬天也是非常冷的,那么鸟类怎么过冬呢?我们选择其中一种鸟——乌鸦,来讲述湟水河畔鸟类过冬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一个场景:到了冬天,城市里的电线杆上经常会落着黑压压的一排乌鸦。乌鸦下面的马路、车子上都是一片白花花的鸟粪。
为什么乌鸦到了冬天喜欢飞到城市里呢?因为城市里的温度要比城市周边高,这就是城市热岛效应。具体来说,城市里有大量发光发热的建筑物,导致城市里的温度比周围要高,就像浮在周围低温区的热岛一样。
城市热岛效应对人类来说可能不是好事,因为它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会导致雾霾等等,但对于乌鸦来说可是个好东西,相当于有了免费的暖气。到了冬天,乌鸦白天在郊区觅食,晚上就集体飞回湟水湿地公园所在的城市过夜,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度过寒冷的冬天。

 

在故事中传授知识!(如上图)我们在故事的基础上给解读湿地食物链物质循环是怎样的,能量流动是怎样的。如果没有前面那些故事的铺垫,直接去讲湿地食物链,我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看得进去,因为它太抽象了。
但如果我们先讲一些自然故事再去讲食物链。普通鸬鹚是怎么逮鱼的,白尾海雕是怎么捕猎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家对于食物链这样一个知识点的接受程度就会更高。

​三、自然科普绘本

​自然科普绘本的读者受众是进一步扩大化的,从自然解说员,自然爱好者和普通公众扩大到青少年儿童这个读者群体,因为图文并茂的方式比较适合青少年儿童去阅读。
目前我正在和出版社合作创作一本自然科普绘本叫《中国国家公园》。这是暂定名字,思路是受《世界国家公园》绘本的启发。
 

《世界国家公园》(上图)是一对波兰的夫妇创作的,他们以世界上不同国家的10个国家公园为创作题材,用几只动物作主角去这些国家公园旅行的故事为主题创作的。
目前我们创作绘本的初步想法是关注中国首批设立的五个国家公园,每个国家公园都会讲述一个自然故事,然后把知识点融入到自然故事里,再通过插画的方式去呈现,绘本明年会跟大家见面,在此就不展开讨论。
 

四、自然观察笔记

​关于这个类型,我创作了一个叫《湖畔漫步》的系列,我家附近有一个大湖,湖边有山林、河流。我经常会去湖边散步,观察这里的动植物,物候,景观等等,在观察的同时会做一些记录和写作,这样长期积累下来形成了这个系列。
当然说长期,其实时间也不长,我是从今年四月份开始这个工作的,已经有三个月的观察笔记了,我在做这个笔记的时候有两个原则,一是就近原则,比如就在我家门口。二是长期原则,就是我要长期观察,每个月都要观察,这样积累下来会是一份比较有价值的资料。
 

虽然每次的笔记都非常短、非常简单,但日积月累下来,不管对我个人来说,还是对这片区域的自然史来说,都是有一定价值的。

​五、自然科考笔记

​因为过去我是从事自然保护工作的,所以有很多到野外科考的机会,当时做项目管理,没有太多心境去记录。后来当我开始做自然写作的时候,就会有意的在科考时写日记。每天白天在野外科考,晚上整理照片并撰写科考日记。
每次科考下来会积累几万字的自然科考笔记,比如祁连山的自然科考笔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科考笔记、普氏原羚自然科考笔记等,这些日记既是给自己一个记录,又能成为未来自然写作的素材。

(以上图片)这就是我第一次目击荒漠猫的故事,当时荒漠猫从草丛里跑走了,我坐在草丛边上用手机较为粗糙的写下了这么一段。当时激动的情绪到现在我读起来依然澎湃,因为那个情景实在是太打动我了。
 



未完待续...其他部分将陆续放出
敬请期待

 ​​​​

作者:百科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