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 隋朝的都城在长安,为什么杨广开凿大运河要从北京开始? 正文

隋朝的都城在长安,为什么杨广开凿大运河要从北京开始?

2024-04-30 01:17:38 来源:口口声声网 作者:热点 点击:118次

隋朝的都城在长安,为什么杨广开凿大运河要从北京开始?

开凿大运河一直是隋朝什杨始隋炀帝身上一个比较大的争议点,用“罪在当代利在千秋”来形容似乎是城长从北比较合理的。但必须要明确的广开一点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疏通的运河大运河并不是我们通常熟知的京杭大运河,当然京杭大运河确实是京开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开凿疏通来的,就如同隋朝的隋朝什杨始大运河也是在过去几个朝代的劳动成果基础上得来的一样。不过,城长从北无论如何,广开北京并不是运河大运河的起点。

现在的京开北京地区在隋炀帝时期就是涿郡,涿郡这一称谓远比不上后来的隋朝什杨始幽州。

下面四姑娘就来说一说隋炀帝时期的城长从北大运河,隋炀帝时期的广开运河开凿是在旧有水渠的基础上加上自然河流疏通得到的。

杨广在继位的运河第二年即大业元年开始下令开通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开始,京开将谷水和洛水引到黄河,之后还有汴水入泗水,再到达淮河。实际就是连接了洛阳到淮河畔的泗州,这一段是由皇甫议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百余万民众疏通完成的。

之后就是邗沟(山阳渎)的疏通,当时是征发了淮南十余万的民众来疏通这条水渠,连接了楚州到扬州地区。疏通的水渠宽度是四十步,水渠旁是御道,栽植柳树。

再往南的一段在大业六年继续疏通,这次疏通的是江南河,连接京口(江苏镇江)到余杭(杭州)地区。全长800余里,宽度达到了十余丈。

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构成了运河的南段,这段运河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将南方的粮食运送到两京地区。

隋炀帝下令疏通的北段运河即永济渠,大业四年的正月就开始疏通这一水渠,当时征发了河北诸郡五百余万民众,男丁不够了,就妇女顶上。这一水渠的疏通是最困难的,历时最长,耗资最多。将沁水向南引入黄河,而往北通到涿郡(北京),于大业五年竣工。也就是说涿郡是永济渠的终端,而不是所谓的开端。

永济渠的开通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保证了东北税收的顺利收缴,最重要的是,永济渠一竣工,隋炀帝在第二年就开始了征讨高句丽的计划,征发了大量的民众来造船、运送粮食,然后广征天下之兵,不论远近,一律到涿郡集合。隋炀帝更是在大业七年乘着龙舟从洛阳到达涿郡视察。不过准备充足、耗兵达到百万之众的第一次东征却华丽丽的失败了,更令隋炀帝想不到的是,这还只是他失败的开端而已,之后还有亡国在等着他。

所以,永济渠的主要作用在于军事意义上,即通过永济渠,帝国的粮食和士兵能够最迅速的到达东北地区,为攻打高句丽做准备。当然这条水渠的政治作用也是很大的,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夸耀帝国的实力,毕竟隋朝结束了之前数百年的分裂期,终于实现了统一,必要的夸耀也是政治的重要部分。

综上,隋炀帝时期疏通的运河主要分为南北两段:南段由洛阳连到了余杭地区,北段由洛阳连到了涿郡地区。而涿郡(北京)仅仅是北段的终点,并不是起点。

隋炀帝所开凿的大运河,并不是以当时的幽州城(今北京)作为起点的,很多朋友仅仅看一张隋代大运河河道示意图,都容易误以为隋代大运河是一条以幽州城为运输的北端起点,其实这是相当错误的。

隋炀帝所开凿的隋代大运河,要分两段来看,一段是黄河以南呈【东南-西北】走向的【南河段】,这条【南河段】是为了将东南沿线的财赋粮草转运到隋朝两京(长安、洛阳)而把旧有运河相互接通而形成的,这条【南河段】的运输起点是杭州、终点是长安、洛阳。

黄河以北的隋朝大运河【北河段】是隋炀帝为了征讨东北割据政权高句丽而开凿的军粮转运专用通道,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把搜集到长安、洛阳两京的粮食运往幽州大本营,进而供给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远征军的。这条【北河段】的运输起点是洛阳、重点是幽州(今北京)。

【隋朝大运河】并不像【元朝大运河】那样还承担着南北交通的任务,【隋运河】其实更多地承担了官粮、军粮的南粮北运任务,幽州城(今北京)只是隋朝大运河的北段终点,并不构成一个起点,所以并不能说杨广开凿大运河是从今北京开始的,只能说杨广开凿的大运河最终一直修到了幽州(今北京)。

【下图为大运河无锡段】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确有帮助的话,一定要点赞支持哦如果您有独到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哦如果您喜欢寒鲲的文字,欢迎动动手指点击回答上方的寒鲲头像,赏个关注哦

隋朝修建大运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从江南给京师长安运送物资。隋文帝时期先修通了陕西潼关到长安广通渠,长安码头就是大名鼎鼎的广运潭,当年舟楫往来千帆竞发,杨广上台后,于大业元年修造了通济渠和山阳渎,将长安、洛阳和江都也就是扬州联系起来,洛阳相当于给京师长安转运物资的中转码头。三年之后隋炀帝为了征高丽,才又修了通往涿郡的永济渠,北京不是大运河起点,当年大运河起点应该是扬州终点是京师长安。

修建大运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从江南给京师长安运送物资。因此隋文帝时期先修广通渠,杨广上台后,大业元年修了通济渠和山阳渎,将长安、洛阳和江都联系起来,洛阳相当于中转码头。三年之后隋炀帝为了征高丽,才又修了通往涿郡的永济渠,北京不是大运河起点。

605年开始开凿的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的杰作。主观上首先是军事意义,其次是政治意义。客观上具有社会与经济及文化意义。

当时来说,中国北方的突厥处于强盛之际,隋朝惹不起。东北的高丽人也构成威胁。征服高丽是中国中原王朝的梦想。杨广要立不世之功,就要拿下半岛。而帝国东部是发动战争的首要前沿地带。从政治上讲,中国南北因为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南北的文化与经济联系缺乏应有的融合着力点。而杨广因为统帅大军平陈,对南朝文化特别推崇。运河建成后,客观上,促进了南北互通与经济和商业交往。同时对保障两京(长安——洛阳)经济供给创造条件。

在运河申遗过程中,各地——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的考古调查获得丰硕成果。不但有许多精美的隋唐文物,还有许多重要遗址,表明,运河确实对南北经济往来与社会文化融合做出贡献。

顺便提一次,秦始皇与隋炀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最具开拓创造精神的政治家。在批判他们的强力压制与剥削的同时,对他们在促进国防建设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应给与肯定。

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准确的说他是开凿了运河。

其实早在春秋末期,吴国开凿了胥溪、邗沟、黄沟三条运河。自胥溪开凿完成后,吴人可东自太湖,沿胥溪西上,直到今芜湖附近后转入长江,再渡过长江往北沿栅水到巢湖一带北入淮水。运河并不是隋炀帝的专利,他就像长城一样,历朝历代都有开凿,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公元541年7月21日,北周王朝八大柱国之一的杨坚,接受了北周皇帝的禅让建立隋朝。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西晋以来长达400多年以来的战乱。

隋朝建立后,老百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 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隋前中期的人口增长就看得出杨坚的政治才能:开皇元年(581年)全国户口462万户,到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达到8,907,536户,46,019,956人。其中在开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陈增50.0万,此时的全国户口700多万,平均年增长226,708户。

随着全国人口数量的增长,都城长安的人口也在急剧的增长。据记载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长安的人口达到100万以上,这样的大都市解决人口的吃穿用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制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也导致了中国长达几百年以来的官陇门阀制度,这样的制度严重的制约了皇帝的权利。隋炀帝继位后,为了削弱门阀势力,集中皇权,大业二年把都城迁到洛阳,洛阳也成为了新兴势力的代表。

自古以来,水上贸易的成本要比陆上贸易的成本低的多。要满足两大城市的供应需求,把江南鱼米之乡丰富的物产运到洛阳和长安,就需要一条贯穿南北的河流体系,于是隋炀帝决定开凿一条连接洛阳贯通扬州和杭州的运河,以解决都城洛阳和长安地区日益增长的城市需求。

从元朝开始,国都变迁到北京,元朝忽必烈下令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开凿了元朝京杭大运河,直通南北,运河从此由江苏淮安经宿迁、徐州直上山东抵达北京。至此,诞生了现今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

即使到了明、清两代均建都北京,仍然对元朝大运河进行了扩建。

隋炀帝杨广开凿的应该是隋代运河。

更多见解,敬请关注,期待您的留言和转发。

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即杭州,北到涿郡约为现在的北京,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大运河的修建贯通隋朝居功至大,但真正形成为京杭大运河的是在元朝,元朝开通了山东泗水至卫河段,和大都至通州段,前推历史渊源,大运河的建设还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最重要的修建贯通虽然发生在隋朝,但当时并不是从北京开始修建。


历代建都看重地形山川,基本都以长安及周边为首选之地,隋朝沿北周之制,初期定都大兴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之前,随着五胡乱华南北朝时期的出现,士族迁移衣冠南渡,江南地方得到很大程度的开发,农业上垦田面积日益增多,耕作技术改进,牛耕普遍推行,粪肥种植也在推广,农田产量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江南种植。农荣俱荣,其他经济也随之发展,南朝萧梁时的都城建康,已拥有一百多万人口,是各地农产业、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城内外的贸易市场十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


经济繁荣发展是一方面,之前诸多政权赖长江地势进行割据,都有不错的发展周期,从地形上看,江南多丘陵平原和水道,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势,还拥有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从政治上看,必须侧重加以控制,以免再出现割据政权。隋原都城大兴城,往东的道路不够畅通,渭水河道弯曲多泥沙,漕运困难。经考察后,杨广看重洛阳 “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决定迁都洛阳,进行一系列的建都前建都后的准备及完善工作,修建南北大运河就是其中重要一项。(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605年,隋炀帝杨广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疏浚鸿沟和汴河两水。又开通邗沟,沟通长江和淮河。608年,再次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通永济渠,这一次征发规模之大超出负荷,男子不够连妇女也征用参与建设,南引沁水通黄河,北通涿郡约今北京。永济渠是隋朝大运河的一环,侧重方便国家运输,如对北方用兵漕运等,三征高句丽时就起到不小的作用。如果论始终,则应该算是终点,而不是起点,

其中又在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一千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 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长约四百公里的江南运河。(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大运河建成开通后,洛阳与杭州之间可以直通船舶,又可延伸到北方。洛阳由此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过百万,富商数万家。隋炀帝曾经从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全程四千多里,仅用了五十多天。至此,隋朝的漕运臻于极点,但由于耗费大量国力,劳民伤财,由此埋下了亡国的种子。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是官方博物馆,不是某一个人的认知能代替的,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因为大运河是把全国富庶地区的物资运到都城洛阳的!你说以北京为中心是明清时候的事了,驴唇不对马嘴!隋朝是隋炀帝杨广开凿的大运河,杨广已经把都城迁到洛阳了!你的问题时间上对不上,应该是都城在洛阳,开凿了隋唐大运河,到元明清后都城在北京,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你这问题问的本身就是个错误!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dca40002d70e6f97c6ae", "vname": "", "vid": "v02016d00000bes7h39cgf3dp8iavi00",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dcd100065ed07981761d",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mosaic-legacy/dca40002d70e6f97c6ae~noop.image?x-expires=1974244199&x-signature=wOOLEV2acVOY7IHHfkGdjNkDc2I%3D",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92.334,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4303626}, "ultra": {"duration": 92.334, "h": 718,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7927055}, "normal": {"duration": 92.334,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2886708}}, "md5": "96a47be13f8f1b2af09cae5848392841", "duration": 92.334, "file_sign": "96a47be13f8f1b2af09cae5848392841", "thumb_uri": "dca40002d70e6f97c6ae", "vu": "v02016d00000bes7h39cgf3dp8iavi00"} --}

首先,要明白当时隋朝北方国防面对的各种势力。北京在隋朝时是涿郡的治所。涿郡的东北方,依次是奚、室韦、契丹、靺鞨等附属国。在契丹以东,靺鞨、室韦以南即是桀骜不驯的高句丽。此外,隋朝还面临着一个草原帝国——突厥。好在,隋文帝采用大臣长孙晟的“交远攻近、离强合弱”计谋离间了东、西突厥。隋炀帝即位后,距离隋朝最近的东突厥已经表示臣服,而西突厥的势力还远在阿尔泰山以西,与隋朝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几率很小。故而,隋炀帝认为对北方威胁最大当属高丽。

隋朝时高句丽疆域图

题外话:612年隋炀帝没压住高句丽,645年唐太宗也没压住高句丽。

唐朝初年高句丽疆域图。

先前,曹魏幽州刺史毌丘俭两伐高句丽,致使高句丽元气大伤。同时,毌丘俭还效仿汉朝在新攻占的高句丽土地上设置了丸都郡、带方郡、乐浪郡(平壤)。侥幸逃生的高句丽国王此后四十余年,再也不敢入寇辽东。西晋永嘉之乱后,辽西鲜卑慕容氏开始逐渐将势力扩张到内地,并将都城设置在蓟城。而后,慕容氏不断地与河北的后赵交战。于是,辽西鲜卑旧地便被看到希望的高句丽渗透。到了隋朝统一时,高句丽已经将势力推进到了辽河以东。一时间,塞外的契丹、室韦等族相继向宗主国隋朝告急。598年,知悉曾与陈朝有过勾结的高句丽频繁向内地扩张后,隋文帝便调发30万大军开始了隋朝历史上的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到了隋炀帝即位第三年出巡塞外时,在突厥启民可汗的牙帐中隋炀帝意外地发现了高句丽的使者。随即,隋炀帝便下达了一道命令——修永济渠。

“大业四年,春正月乙已,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

其次,题主所问不正确。隋朝大运河有四个部分——永济渠、通济渠、江南河、邗沟。其中,邗沟和通济渠是隋炀帝即位当年就开始开凿的。永济渠为大业四年开凿,江南河为大业六年开凿。如此可见,永济渠涿郡段并不是起点,而是隋朝大运河的终点,其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快捷地集合军队,随时应对北方各族的袭击。当然,打击高句丽是第一目的。另外,修永济渠一方面是因为水运方便,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涿郡地区屡经战乱,农业荒芜,隋朝不能在当地征集足够的物资补充军用,不得已依靠南方地区供应。

作者:焦点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