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温普遍低,地区差异显着,垂直变化明显 : 全省年均温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要低8℃~20℃,似乎到了寒温带。 省东部平均海拔2 500米以下,年均温3℃~9℃,成为全省的暖区; 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等,平均海拔3 000米左右,年均温2℃~ 5℃,成为全省的次暖区;海拔4 700米以上的青南高原可可西里、东昆 仑山地、祁连山地等,年均温-4℃~-6℃以下,为全省冷区;其他区域,年 均温在2℃左右,为全省次冷区。
2、长冬无夏,春秋相连 : 全省暖月(7月)平均气温5.6℃~20℃,气温暖和的黄河谷地、湟水 谷地高于16℃,气温最高的民和、循化两地一般不超过20℃,这两地平 均气温分别20.7℃和21.0℃。全省极端最高气温22.3℃~40.3℃,持续时 间短。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19℃~27℃,但这仅局限于河湟谷地和柴达木 盆地少数地区。按我国气候的四季划分,候温(每5日平均气温)连续高 于22℃为夏季,青海是没有真正的夏季,春季过去便是秋季。
3、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能资源丰富 : 全省太阳年辐射总量为5 862~7 410 mJ/m2,比我国同纬度的东部 地区高1 600m J/m2以上。柴达木盆地普遍高于6 700m J/m2,最高值冷 湖为7 410m J/m2。全年日照时数2 300~3 600小时,大部分地区超过2 600小时,柴达木盆地3 000小时以上,比我国同纬度的黄土高原、华北 平原要高400~700小时。年均日照率超过60%,柴达木盆地70%~80%, 只有省东南部少数地区在55%以下。光能资源丰富,仅次于西藏。
4、降水量少,且地域差异大,季节变化明显 : 全省年均降水量17.6~764.4毫米,除省东南部降水较多外,全省约 1/3面积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仅25~ 50毫米,成为我国最干旱地区之一,全省多雨区只占全省面积的1/6。
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巴颜喀拉山以北降水量集中于5~9月份,以 南集中于6~9月份,此间降水量约占全年的一半以上; 东部农业区近 40%的降水量集中于七、八月份,11月至翌年3月的降水量仅为年总量 的1%~5%。
多夜雨、多冰雹,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以上。
5、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 : 全省年均气压580~820hPa,大部分地区气压在650hPa以下,为海 平面的2/3。空气密度大都0.72~1.2千克/立方米,仅为海平面的56%~ 80%。含氧量大都在0.174~0.233千克/立方米,比海平面低20%~40%, 因而水的沸点大都降至85℃~94℃。空气密度小,加剧了空气增温和降 温的强度,使气温日较差增大,空气浮力和风压降低。高原空气干洁,含 尘量少,天空分外碧蓝,景色艳丽。
6、气象灾害多,危害严重 : 青海省气象灾害不仅多,而且危害严重,其中春旱、霜冻、暴雨、冰雹 等气象灾害,对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青南高原牧区的 雪灾、风灾、低温等,对牧民的生活和牧业生产往往造成致命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