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印本 : 雕版印刷术是我国劳动人民一个伟大的发明。何时用以刻 印书籍,其说不一。要以实物可证的,则是唐懿宗时印的《金 刚般若波罗蜜经》,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 造普施”一行; 卷首有佛说法图一幅; 画笔线条细劲; 而字体 则浑厚劲拔,体兼颜柳; 这是有年代可考,最可传信的古雕刻 印本的书。这以后,雕版印刷图书,日胜一日,传世之本,不 可胜数。
宋仁宗庆历年间,劳动人民毕升创改雕刻整版,为刻成单 字排成一版的活字版,一名聚珍版。
一书之字须分色印出的,谓之套版。彩绘图画,须按色印 出的,它刻的版叫做饾版,因其如五色缤纷杂陈的饾饤。
这些雕版刻字印刷图书,到了清季,国外输入制版印刷术 后,有仿活字版机铸铅字排版的铅印本,有手书或摄影上石和玻 璃的石印本,珂罗版印本,网纹铜版等等版本。这些版用机器 刷印,既多又快,又省时省费,一般的也就极少用手工雕版印 刷书籍了。
其他,按书型分有大本和巾箱本,有按书的款式分的,有 单栏双栏,白口、黑口、花口。有每页行数字数和字的大小 等。这仅为考订版本者的一种依据。
书的装帧,有卷轴、经摺装(有称旋风叶) 、蝴蝶装、包 背装、线装等。这些装式,是可以改变的,不能据以考订版本 的时代。
我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化,遗存的古籍,为数甚 多。一部书经过展转传抄,一再重刻,它的内容,便不一定完 全相同。或文字上有所差异,或篇章有所脱落,致失原着真面 目。这对研究历史上一个问题,要用作参考资料者,影响甚 大,如用一个错误的本子参考,以反为正,怎能作出正确地判 断呢?必须集众本详加校勘,择善而从。不要以为宋本皆善, 《宋史》崔颐正传: “咸平初,诸经版本多舛伪,真宗命择官 详正。元符初姚祐不分版本优劣,随取一本麻沙本出试题,因 而传为笑柄。所以阅读书籍,必须讲究版本。
怎样分辨一书的版本之善与不善?在于校勘书的内容有无 讹误。经过以甲本校乙本的本子,叫做校本。加有校勘者评语 的,叫做批校本。单行本如此,丛书本的子目亦复如此。不过 丛书还要多一校。即同一种丛书,所题的书名,往往有差异。 如明李贽撰的《枕中十书》,而孙殿起编的《贩书偶记》 ,则 据其中每子目书名上所题“大雅堂校订”等字,题全书为“大 雅堂杂着”,这就一书变为二书了。同一种丛书,有它一定的 种数和目次,如《说郛》既有子目又有总目次。传世的本子, 书型未变,而目次和子目各有差异,是不是版本不同的关系, 不是。是这书子目多,每次重印时,有烂版不能再印,缺版无法 再补, 每将在总目中去其书名, 而以目后的一种移补其缺。 从目中字体看去,前后相同,以书对目,完全一致,也就不疑 它是残本,而认为是另一种刻本了。还有一种丛刻,刻的时期 不同,书名未改,而目次有异。如清王鹏运辑《四印斋所刻 词》,初次编印有四种,陆续编刊至第七次,则有二十二种。 每刊编一次,都有一次目录可稽。并非前者是残本,而后者是 全本。
分辨版本的优劣,在于校勘。经过校勘的本子,叫做校刊 本。怎样校法,这在第七章详述之。
还有一种突出错误的本子而题名的。如宋赵明诚撰《金石 录》三十卷,清顺治庚寅年(1650)济南谢世箕刊本,把后序 所署“绍兴二年玄黓��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中的“壮月”二 字刻成为“牡丹”。这种突出错误的本子,人称它为“牡丹 本”。还有因一字未刻错,特标为版本之名的,如蒋凝赋四句, 播于人口,或称之曰: “臼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今 本均作“白头”,昔人以 ‘臼头本’ 为贵。
书的版本有好有坏,好的称作善本。善在何处?善在不失 原编着书的面貌。若讹误字句连篇,年代虽远,也不能作为善 本。但人以版本愈古愈善,那么今之视昔为善,后之视今又何 一非善。这是骨董家鉴赏之言。但是,书因年湮代远,传本稀 少,甚至是海内孤本,这些历史上文物,都是珍贵的文化遗 产,似应称为珍本。珍本中包括有善本,而善本中不一定都是 珍本。讲版本应是内容与形式并重,只从形式认为是善本,似 有所偏。
目录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学。它的内容怎样表现 出来,在于版本,研究各种版本的起源及其发展全过程,是谓 之版本学。
凡属图书,必有它一定的内容。怎样表现出来,或以文 字,或以图画。这种文字或图画,若无金、石、竹、木、缣帛、纸 张等物质材料,用刀笔等工具,或刻或写,只是口说言传,还 不能称之为图书。必须具备这些条件,把单片散叶汇集成一个 整体,才能形成为图书。
图书是人类进步的最大的手段之一,是阶级斗争,也是生 产斗争的强有力的武器,是掌握人类所积累的全部知识的有利 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