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答读者问】“为什么”的两种含义 正文

【答读者问】“为什么”的两种含义

2024-03-29 06:38:11 来源:口口声声网 作者:热点 点击:737次

【答读者问】“为什么”的两种含义

Chen Wen给我发了封邮件,为什么说起自己小学时的答读的两一件趣事。那时,问种含他常和小伙伴们玩的为什么一个游戏,叫“一直追问”。答读的两

“你昨天吃了饭吗?”、问种含“吃了。为什么”、答读的两“为啥要吃饭?”、问种含“为了吃饱”或“好吃”、为什么“为什么要吃饱?答读的两”、“为了活下去.”、问种含“为什么要活下去?为什么”……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其要诀就是答读的两不断地问“为什么?”

“为什么捡到的钱要还给失主?”、“为什么要听老师的问种含话?”、“为什么要做个好人?”、“为什么考试不能作弊?”、“为什么要维护公平?”……

Chen Wen认为,这类为什么的问题,一旦反复追问下去,其答案就会形成一个“因果链条”,而链条的末端就是那个人以为的不言自明的公理。不同人可能会设定不同的公理,这让我们该怎么办呢?如何在相互冲突的公理中做出选择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澄清“为什么”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的书中提到了两种解释,一种叫目的论解释,一种叫机械论解释。前者可以叫“为了什么”,后者可以叫“何以如此”,这两个不同的问题都可以用“为什么”这三个字来问。

“为什么闹钟响了?”

目的论解释:“因为我想要提醒自己这个时候吃药,所以就把闹钟设置成了这个时候响。”

机械论解释:“因为闹钟里面有个电子元件,它能在特定时刻触发一个扬声器。扬声器上的塑料薄膜反复振动,带动了空气的振动。你的耳朵感受到了空气波的振动,便将其编码成了特定的神经信号。这些神经信号经过听觉中枢的处理,就让你感觉到自己听到了闹钟的响声。”

当我们采用目的论解释来回答“为什么”问题时,我们给出的答案就是某个主体的意图。你为什么要去厨房?因为我想去拿水来喝。为什么打雷了?因为雷神生气了。为什么蓝鲸这么大?因为造物主创造它时希望它有这么大。

当我们在目的论解释下反复追问为什么时,人们给出的答案不叫作“因果链条”,而叫作“理由链条”。原因和理由的区别,在我的书的第六章里也有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理由链条的每一环,都是某个主体做某事情的目的或动机。我们做A事情,可能是因为A事情能达到B目标,也可能是因为A事情本身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所以在回答“你为什么要做A事情?”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回答“因为A能造成B,而我想要达到B。”或者“因为A本身就是我想要达到的目标。”

你为什么要写文章?因为我相信写文章能促进批判性思维的传播。

你为什么要促进批判性思维的传播?因为我相信这能给我们带来更美好的人类社会。

你为什么要促成更美好的人类社会?因为这就是我的人生目标。

一般情况下,“为了什么”类的问题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如果此时再追问为什么,那就不再是目的论解释下的为什么。

如果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目标?”、“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或欲望?”、“那为什么会让你感到开心和满意?”那就应该用机械论解释,回答“何以如此”的问题。

我可以运用心理学等认知科学对于人类行为的分析,来分析自己的行为模式,最终给出一个猜测性的答案,来说明我这一个体为什么会持有这一特定的想法。这个答案可能会涉及我的基因,我的行为模式(人格),我的成长环境,一些特定的生活事件……

机械论解释给出的答案并不是某个主体的意图,而是一套科学理论模型,一些规则,一些原理。这些原理可能是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的,也可能是心理学、经济学或语言学的。在机械论解释下,对于“为什么”问题的回答可以称之为“因果链条”,因为它的确给出了某一事件发生的一系列原因。如果采纳决定论的观点,那我们甚至可以说,我必然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的神经活动在T2时刻的状态就已经由T1时刻的状态决定好了。

Chen Wen好奇的问题主要是目的论解释下的“为什么”所产生的理由链条,其末端可能通往不同的理由,该如何在不同的基础理由之间做出选择?我建议,这类理由链条的末端最好不要称之为“公理”,叫做“个人价值观”或“个人行为原则”就可以了。如果想要显得更加高端一些,那我们也可以把理由链条的末端称之为规范伦理学的大原则。

在那些大原则中,我个人更喜欢穆勒的看法。但还有不少人青睐康德或亚里士多德的见解。这些规范伦理学体系都对“人类个体或集体应该设定什么样的目标”给出了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穆勒的《功利主义》,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或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如果你觉得谁讲的比较有道理,那你就可以选择采纳谁的方案来作为自己的价值观或行为原则。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个人行为原则、个人价值观以及个人目标,这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在DC漫画中,蝙蝠侠和小丑的目标就很不一样。而哥谭市的普通市民,他们的目标也不会和蝙蝠侠或小丑一模一样。如果我们反复追问蝙蝠侠,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小丑,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最后也会给出同样的回答:不为什么,我就是想要这么做。

其实,人类的反思往往落后行为半拍。常常是一个人先做出了行动,然后再去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如此总结归纳出自己的行为模式。当这个模式是此人所欲维持的时,他就可能将其称之为行为原则,并督促自己长期坚守。我们不能指望回答“为啥要吃饭?”的那个人给出自己吃饭的真正原因,甚至也不能指望当事人自己能在短时间内给出足够好的理由。

以后有机会,可以再专门讨论一下人类与理由的关系。这是个迷人的话题,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哲学家对此都有许多话说。

最后,欢迎其他读者通过电子邮件或留言评论的方式提问。【答读者问】系列文章会长期更新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认真想

致力于普及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

认真想小助手微信号:Reason-A

作者:焦点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