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学贯中西的科学家宰相 :
徐光启 (1562-1633年),字子先,号云扈,上海人。1627 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启用徐光启。晚年官至宰相。在为官 期间,他从未放下科学研究。1629-1633年,在他编制《崇祯历 书》期间,虽有繁重的事务缠身,年事已高的徐光启仍事必躬亲, “目不停批,手不停挥”,每天都挑灯夜战,孜孜不倦地从事观测、 书写工作。徐光启是明晚期最杰出的科学家,在农学、天文历算、 数学、农业科学、机械制造和军事领域及编译介绍近代西方科技 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历经坎坷 踏上仕途
徐光启出生于上海一个贫苦家庭。遭倭寇劫掠过的家庭无法给他的童年提供优越的条 件,仅能勉强维持生计,供他读书。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是全家人对徐光启的期望。小光 启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他聪明好学,读书成绩一直不错。徐光启20岁时如愿以偿地考中 了秀才,通过了科举考试的第一关。但此后徐光启的运气却不太好,连续几次乡试都名落 孙山。家境更加贫寒,通向功名的道路却依然漫长。被生计所迫的徐光启一面继续应付科 举考试,一面帮家里干些农活,还不得不远赴广东、广西等地去做有钱人家的家庭教师。
1597年,35岁的徐光启再次奔赴乡试考场。为了筹备他赴安徽考试的盘缠,母亲变卖 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为此全家人有几天断炊。而他为了节省路费,竟挑着行李,冒着 大雨,沿江边步行100多里。这次考试,开始阅卷人仍把徐光启圈在榜外,直至发榜前两 天,主考官、著名学者焦宏复查落选的试卷,一阅到徐光启的卷子就“击节叹赏”,看到后 面时拍案叫绝,赞叹说:“此名士大儒无疑也!”于是把徐光启从落选者提为此次考试的第一 名举人。一时间,徐光启名噪南北,他应试的那篇文章直至清代还被编入《读墨简练百篇》, 作为全国秀才们的学习范文。
这次中举无疑给徐光启全家带来新的希望,甚至一些社会上层人物都对徐光启刮目相 看。当时上海的大官僚地主顾冒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徐光启的儿子。徐光启金榜题名,虽 感荣耀,亦有自己的苦衷。他20岁中秀才,35岁中举人,这十年中,徐光启将大部分时间 都用在攻读四书五经、八股时文上面。其实,他并不是十分热衷功名的人,他参加科举考 试,一是为了遂父母心愿,二是为了改变困窘的家庭状况及自卑的环境。徐光启也并不在 意八股时文,他后来曾对儿子说,那都是些雕虫小技,于经世致用无补。他更关心的是可 强国利民的经世实学。因此他在埋头诗书和八股文的同时,也阅读了不少兵书和科技书籍。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是徐光启人生旅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在南京结 识了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这位传教士带来的三棱镜、自鸣钟、日晷仪等科技产 品深深吸引了本就关注科技的徐光启。经过一年的交游,徐光启深受利玛窦的影响,被一 种新奇的西方科技和文化所折服。次年,大明王朝的举人徐光启在南京受洗礼,正式加入 了天主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天主教徒。
徐光启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明代晚期:一个危机四伏的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 义浪潮迭起,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愈演愈烈,东北地区西临着女真族的一次次进攻,国家 危在旦夕。此时,胸怀报国之志的徐光启把目光投向科技,希望利用科技最终富国强兵,拯 救祖国。在儒学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科技向来不被人重视,被污蔑为“奇技淫巧”。我 国一度在世界上领先的科学技术至明代已经落后于西方了。所以,利玛窦将西方的先进科 技知识介绍给徐光启时,徐光启的思想中就萌生了借西洋先进科技补中国科技不足,介绍 西洋实用科学以振兴祖国的热望。徐光启入了天主教,这在伦理道德规范森严的明代,不 啻于石破天惊的举动。但徐光启此举并非出于宗教狂热,借西洋科技富国强兵才是他的根 本动机。这一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没有什么能阻止他的决心和理想。不久,一个译介 西洋科技的前无古人的创举就拉开了序幕。
译介西学 会通中西
1604年,徐光启走完了他科举旅程中的最后一站,中了进士,进翰林院为庶吉士。从 此,他把平生痛恨的八股文一概扔到一边,而专门致力于有益致用的实学。徐光启是个学 者型的官员,他以自己平日所学去救正时弊。针对明王朝政治、军事、经济的腐朽现状,他 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如《拟上安边御虏疏》、《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海防迂说》、《漕 河议》等等,都是他这一阶段纵论时务的心血之作。但是由于人微言轻,以及大贵族、大 官僚的排挤和反对,徐光启这些合理的方案不能得以实施。
这时候,利玛窦也从南京来到北京,从此徐光启和利玛窦可以更方便地交流和探讨。 在政治上失意的徐光启将满腔报国之情寄托于科学技术的钻研。他向利玛窦学习天文、算 学、历法、水利、地理等学科,无一不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不仅自己学习,徐光启还希 望把西洋科学介绍到中国,让科技之花开遍神州。为了实现这一美好心愿,他向利玛窦提 出翻译西洋书籍的要求。
他决定先从基础学科入手,首先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几何原本》是一本专 门研究空间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及相互关系的书,在当时的欧洲一直受到科学家的赞 誉,并被作为教科书使用。徐光启选译这本科学名著,显示了他学者的眼光。翻译由利玛 窦口授,徐光启笔译。这项工作对徐光启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几何学对徐光启来 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尤其是,一些学术名词的翻译,更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但徐光启 对翻译工作充满澎湃的激情,他仅用了约一年多工夫,就以顽强的意志力译完了《几何原 本》的前六卷。翻译的出色程度为后人所赞誉,梁启超评价此书时说:“字字精金美玉,是 千古不朽之作。”
继《几何原本》之后,徐光启翻译了《测量法义》,又与李之藻、熊元拔等人合译了 《泰西水法》、《同文算指》。在他所编译的《大测》二卷中,首次向中国人介绍了平面三角、 球面三角等概念。然而徐光启译介西洋科技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阻力首先来自耶稣会传 教士。耶稣会士来华的真正目的是传播天主教,介绍西洋学术只是传教的一种手段和诱饵, 是用以打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正因如此,他们向中国人传授科学知识绝不是毫无保留地 倾其所有。利玛窦了解到中国帝王看重历法,想通过先译介天文历法书籍打通中国政府上 层,而徐光启认为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在徐光启的一再坚持和敦促下,利玛窦才 勉强答应先译《几何原本》一书。《几何原本》一共15卷,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6卷,徐 光启很想全部译完,但利玛窦却借故一再推托,终于没能完成全书。徐光启无限感慨地说, 这也是西洋人奇货可居啊!
另一方面的阻力则来自朝中的保守官僚士大夫。这一部分封建官僚对耶稣会士持仇视 态度,在排斥西方天主教的同时,对西洋学术也一概加以贬斥,攻击西洋学术乱人学脉,是 “奇器淫技”。因此他们主张厉行海禁,驱逐耶稣会士。在攻击耶稣会士的同时,他们也不 放过国内的天主教徒。徐光启和李之藻这些入了天主教的官员更是他们讥讽和诽谤的主要 对象。诸如“目无君父”、“不尊礼法”、“擅入邪教”的字眼如雨点般砸向徐光启等人。对 于保守派的攻击,徐光启给予了严正驳斥。他认为西洋传教士播扬的科学技术,都是“致 国家强盛,保天下太平的良策”,鲜明指出,如果西洋学术“真的有利于我国,又何必说什 么远近呢”。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徐光启在《简平议说序》中极有远见地宣言,打破民族障 壁,虚心博采外域先进文明,是推进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徐光启在此表现出的不仅 仅是溢于言表的爱国精神,更兼一种广阔的世界观和难得的开放精神。
晚拜宰辅 鞠躬尽瘁
崇祯五年(1632年)五月,徐光启任礼部尚书兼任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不久又 加太子太保衔,进为文渊阁大学士。这时他已70多岁了,朝政为奸臣温体仁、周延儒等人 把持,他只能办些琐杂的行政事务,自己虽有满腹经纶之才,却不能有什么建树。第二年 十月,72岁的徐光启因过度劳累而逝世。徐光启死于任上,官拜宰相,位极人臣,但“盖 棺之日,囊无余资”,两袖清风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崇祯帝下令追赠其为少保,辍朝一日, 以示哀悼。灵柩运回徐光启的故乡——上海徐家汇安葬。
徐光启以赤诚之心示祖国,以开放之心献科学,以进取之志求真理。传播文明之火, 成会通中西第一人;身居高官,奔走呼号,殚精竭虑图自强。明末清初的查继佐赞美他:“生 平务有用之学,尽绝诸嗜好。博访坐论,无间寝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