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百科 知识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解释 意思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解释 意思

《三字经》一开始就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八句的意思是说:人刚出生,其本性是善的。人与人的本性,原本相近,差别不大,但经过后天的学习,差别可就大了,相差就远了。如不对其进行教育,其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方法,除家庭教育,环境选择外,最好是请专门负责教其的老师。
这是孟子的观点。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鲁国邹(故址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三十里)人。他出生于没落贵族,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名伋)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后人公认为儒家正统,与孔子齐名,并称“孔孟”。他曾游历齐梁等国,不被统治者所用,退而与弟子著书讲学,著有《孟子》一书。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在《告子》中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ang额、脑门子);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人性的善良,就像水性的向低处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但是,若用力拍水,可使水跳得高过头顶;若用水斗淘水,可使流水改变方向向山里流。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使它这样的。人干坏事,是其善良本性的改变,也是客观环境条件造成的。

可是,另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却认为人性是恶的。

荀子(约前313—前238年),名况,时人称他为荀卿,汉人避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学识渊博,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教育家、文学家。他在十五岁时就到齐国游学。齐国有个设在都城(故址在今山东省临淄)稷门(西门)外的稷下学宫,是当时文化学术的中心,是各学派聚集和百家争鸣的集中地。荀子本人是儒者,在这里受了各学派的思想影响,特别是道家和法家的影响。他在稷下学宫的时间很长,曾三次为祭酒(学宫领袖)。他虽从事学术活动,但也没有放弃他那用王道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他把希望寄托在当时变法图强的秦国,并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惯例,前往秦国访问;因秦国不重视儒者,没被任用;但他的学生李斯后来被重用了。他回到赵国,在赵孝成王前和临武君讨论军事问题,这时他年纪已经很大了。后来他应楚国春申君黄歇的邀请,去做楚国的兰陵(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六十来里)令;春申君死后,荀子被免官家居,著书终老于兰陵。其著述称《荀子》。
《荀子》最初是由汉朝刘向校定的,称为《孙卿新书》(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改“荀”为“孙”),唐代杨惊(音jing或liang)作注时改称《荀子》。刘向所校对的荀子著作322篇,他去掉了其中的重复部分,仅留下了32篇:1劝学、2修身、3不苟、4荣辱、5非相、6非十二子、7仲尼、8儒效、9王制、10富国、11王霸、12君道、13臣道、14致士、15议兵、16强国、17天论、18正论、19礼论、20乐论、21解蔽、22正名、23性恶、24君子、25成相、26赋、27大略、28宥坐、29子道、30法行、31哀公、32尧问。
荀子在《性恶》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不真实的,假的;②伪通为,人为的)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hao)利焉(语气词,表肯定和停顿),顺是(此,指人的本性),故争夺生而忠信亡(丧生、丢掉)焉;生而有疾恶(wu忌妒)焉,顺是,故残贼(伤害忠诚老实人)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等级制度道德规范)亡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从(通纵、放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符合)于犯分(名分,等级制度)乱理而归于(导致)暴(暴乱)。故将有师法之化(学习遵守理法的教化)、礼义之道(通导、引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社会安定称“治”,治与乱相对)。用(拿)此观之,然则(那么)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关于人性,孟子和荀子各持己见,其实都不正确。一个人刚出生,其本性既不善也不恶,至于其以后的善与恶,是与其家庭教育、在校学习和周围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用知识分子的话说,就是“挨金者赤,近墨者黑”,用工农大众的话说,就是“守着好人学好人,守着巫婆学下神”,其性善性恶,皆非先天所有,而都是后天形成的。
尽管在人性善恶上孟子和荀子持对立态度,但对人的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二人的看法是相同的,都非常重视。所以《三字经》的编者说:
《三字经》解读:我初学《三字经》,那是70年前我七八岁的时候,是我祖父教的。我祖父是私塾教师,又是一个老中医。那时的所谓学,实际上只是死记硬背,真正理解明白的非常少。死记硬背也有它的好处,当时背过的,现在仍能大段的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日益丰富,那些不懂的也就不讲自通了。
《三字经》是部启蒙读物,内容非常丰富,句子整齐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就《三字经》的内容说,有是有非,有对有错,应批判地接受,择其善而从之。
《三字经》的作者是南宋王应麟。王应麟字伯厚,庆元府(今浙江奉化)人。九岁通《六经》,理宗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考取进士,先后任西安主簿、浙西提举常平茶盐主管帐司。太常寺主簿、台州通判等。度宗即位(公元1264年),摄礼部郎官,上令应麟起草百官表。应麟入见丞相,丞相谕旨增撰三表,应麟操笔立就。丞相惊服,即授礼部郎官,兼直学士院。王应麟还做过崇政殿说书、著作郎、守军器少监、将作监、侍立修注官、秘书少监兼侍讲、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王应麟因与贾似道政见不和,曾贬为崇禧观主管,后起用为徽州太守,颇得百姓好评。及贾似道溃师江上,应麟则升为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不久又转为尚书兼给事中。其著作有《深宁集》100卷、《玉堂类稿》23卷、《掖垣类稿》22卷、《诗考》5卷、《诗地理考》5卷、《汉艺文志考证》10卷、《通鉴地理考》100卷、《通鉴地理通释》16卷、《通鉴答问》4卷、《困学纪闻》20卷、《蒙训》70卷、《集解践阼篇》、《補注急就篇》6卷、《補注王会篇》、《小学绀珠》10卷、《玉海》200卷、《词学指南》4卷、《词学题苑》40卷、《笔海》40卷、《姓氏急就篇》6卷、《汉制考》4卷、《六经天文编》6卷、《小学讽咏》4卷。
但也有人说《三字经》的作者是南宋末年的区適。明朝黄佐《广州人物传》十、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朝恽敬《大云山房杂记》二,都说是南宋末年的区適所撰。而清朝的邵晋涵又说是明朝人黎贞撰写的。
据今本的《三字经》看,有些内容显然不是宋朝人写的,如江东书局印行的《重订绘图详注历史三字经》中有:“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权奄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吴三桂,引清兵,顺治入,据神京。至宣统,大革命,义旗举,武昌定,改专制,共和成。”
从这段引文看,不仅宋朝人王应麟、区適写不出来,明朝人黎贞也写不出来。这说明现存的《三字经》,其内容有些是后人加进去的。这些增补的作者,也许被某书记载,也许未被提及。这,我们是能理解的。

返回顶部